第D06版:登封播报 探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生机盎然
礼乐生活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登封古轩辕关乃兵家必争之地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8月10日,刚刚下过雨的少室山山脉看起来特别神秘,一层层雾气萦绕在山头,宛如仙境。记者驱车沿着207国道一路向西,来到了轩辕关。因刚下过雨,道路泥泞崎岖,记者不得不放弃车辆,徒步上山,寻找古轩辕关遗迹。

登封播报 刘俊苗 实习生 高鹏敏/文 付文龙/图

曲折陡峭,通往轩辕关口的路系后人修建

沿着山脚下一条铺满碎石的小道蜿蜒而上,路上云雾缭绕,蝉鸣阵阵,山风偶尔吹来,带着丝丝凉意。路边,一座新立不久的古轩辕关“张保国修路功德碑”高高矗立着。碑后记载的是,2013年,宜阳县张保国因看轩辕古道交通不畅,就出动机械叩石垦壤,修建了如今我们所走的这条能行车的山间土路。

沿着山道一路向上,道路并不好走,且比较险峻,路的右侧紧邻山体,左侧是山坡,一不小心就有滑下去的危险。但是满目的翠绿,让人瞬间心情舒畅,再深深吸上一口山间的空气,真是透彻心脾!

十几分钟后,记者终于走到终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老的关口,抬头还可清楚地看到关口上写着“古轩辕关”四个繁体字。关口由石头堆砌而成,两侧还有不知名的花朵在努力释放着芬芳。

据了解,轩辕关已历经500余年的沧桑,古关建筑早毁于历代战乱之中,现存建筑系用石灰岩垒砌,东西长14.7米,南北宽10.5米,高6.2米,正中是弧形顶门洞,洞高4.7米,宽3.5米,有石阶可拾级而上至关顶,门洞上镶的楷书“古轩辕关”,并书“乾隆15年岁在庚午9月重修”。

位置险要,昔日兵家必争之地

据史载,轩辕作为地名,最早见于周朝,有“敬王六年(前514),郑人伐滑。允姓之戎,迁于滑内,东及轘辕”之说。唐·李吉甫《元和志》载:“轩辕山,山路险阻,十二曲道,将近复回,故曰:轩辕。”这里记载的轩辕山就是位于登封市西北13公里的太室、少室两山之间的轩辕关。轩辕关因山路曲折盘旋,又名“十八盘”,作为中州名关,系洛京八关之一,“西北秦晋大道,东南齐楚通衢”,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据记载,唐武德二年,李渊派王君廓讨伐王世充,攻克轩辕关。武德四年,王君廓与单雄信相持在洛口,李世民前去增援,大军行至轩辕关,单雄信逃走。唐乾符三年,黄巢攻破阳翟(禹县)、郏城(郏县),皇帝就下诏书发兵守轩辕。

“我小时候,山上有打仗的,日本人在山间乱窜,但就是攻不到轩辕关内。”据山脚下八旬老先生冯现说,轩辕关地理位置险要,一不小心就走失方向,路难寻,关口又高,只要占据高地,很少有人能攻破。是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古老的轩辕关见证了兵荒马乱的岁月,沐浴着今日太平盛世的光辉。

历史悠久,古时多位君王路过此关

进入关口,今年81岁的守关人陈峦老人热情地和我们攀谈起来,她说她已经在这个关口守了21年了。

“轩辕关自古地处险要,最先有红孩妖在轩辕关兴风作浪,为非作歹,见到过往行人,就把人拖到洞里吃掉,因此这里路断人稀,几乎没有人敢从这里走。后来轩辕黄帝派九莲母来此收服红孩妖,九莲母就坐压了红孩妖,然后辟出一个关口,就叫轩辕关,后来这里才成为客商来往的通道。”陈峦讲述的传说故事充满神话色彩。

陈峦还告诉我们,历史上曾有多位皇帝路过轩辕关,大禹治水、武则天来嵩山、乾隆走五岳都路过这里。

另据《战国策》记载,张仪对秦惠王说,秦下三川,塞轩辕、缑氏之口,可以成霸业。《左传》襄公21年,晋栾盈出奔楚,过国,出诸轩辕。秦二世3年(公元207年)2月,刘邦兵攻陈留,又下轩辕、缑氏、绝河津,击赵贲军尸乡之北。攻洛阳不利,出轩辕关至阳城。

“你们来时,路上遇见的两个洞就是传说中的红孩妖洞府,传言洞深几十公里。”临走时,陈峦叮咛,“下山时你们可以再仔细看看这两个洞。”

随后,我们沿原路继续下山,回头望去,古老的轩辕古关仿佛在诉说着道不尽的悠悠往事……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83774 2015-09-02 00:00:00 三 一夫当关<BR/>万夫莫开KeywordPh登封古轩辕关乃兵家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