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X07版:新郑播报 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春秋第一人 功德耀古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郑历史文化名人之——子产
春秋第一人 功德耀古今
子产画像
子产墓墓碑

子产(?~公元前522),姓公孙,名侨,子产是他的字,又字子美,人们又称他为公孙侨、郑子产,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郑穆公的孙子,郑国司马公子国的儿子。公元前554年郑简公杀子孔后被立为卿,公元前543年到522年执掌郑国国政,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记者 杨宜锦 新郑播报 巴明星 文/图

登陉山之顶 寻子产足迹

陉山,又称邢山,属伏牛山系嵩山余脉。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新郑县志·山川志》:“陉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史记》:魏襄王六年,败楚师于陉山。山上有子产庙及墓,墓之后,每逢夏至日落时,有虹光,其大如斗铺于地。旧志所载陉山晚照是也。里人相传,以为子产赤胆忠心云。”

9月8日,记者驱车从新郑出发,半小时左右就到了位于观音寺镇的陉山脚下,沿着羊肠小道向主峰进发。新郑市市志办靳录介绍说,元代《贾氏说林》曾记载,子产死后,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他的儿子不能及时埋葬他。郑国人可怜他,男的女的争先捐出无数金银财宝帮助办理丧事。子产的儿子都不要,自己到陉山上背土埋葬了父亲,郑国人把拒收的金银财宝都倾倒到河里,这条河就被称为“金水河”。

随行的刘淑玲说,民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子产生前爱民如子,死后却无钱下葬,上达天庭,感动了上帝,玉帝就派炼石仙母运送石头为子产建墓。仙母头顶着石头披星戴月运了好几趟,最后一趟,刚走到山腰,鸡就叫了起来,仙母来不及变化,就化作石头凝固在陉山上。如今,2500多年过去了,“石婆婆”还站立在子产墓西南方的悬崖边上。这位仙母高10余米、腰围2~3米,双手叉腰面向子产墓,头上顶着一块平坦的石头,老百姓称为“老婆顶石头”。据说人们在上面打牌,可以坐三四组。人们站在上面用脚蹬蹬会感觉有动感并且能发出声音。

20多分钟后,记者一行终于见到了子产墓。子产墓上堆着石头,杂草丛生。墓的东北处有一通石碑,字迹斑驳,依稀可辨:春秋名相郑子产墓纪念碑。据靳录介绍,子产墓墓冢高约5米,底边周长约100米,以红石块堆成,顶圆底方。子产的墓门朝向郑国都城,以示不忘郑国,隧道封其后而空其前,以示内无珍宝。墓东侧建有子产庙。为了纪念子产,每年春天,周围百十里群众都要到山顶子产墓前举行祭祀活动,至今香火不断。

1987年,子产墓被公布为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学修养深 贵为“博物君子”

子产少年时代就勤奋好学,显露出少有的政治远见。公元前565年,他的父亲子国带兵攻打蔡国,大获全胜,活捉了蔡国司马公子燮。郑国举国欢庆,只有子产皱起了眉头,认为这场胜利将会给郑国带来灾难。当时蔡国已是楚的附庸,蔡国被攻打必然会引起楚国的报复。子产说:“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楚人来讨,能无从乎?从之,晋师必至。晋楚伐郑,自今郑国不四五年,弗得宁矣。”

子国听了恶狠狠地斥责他:“你懂什么!国家发兵的大事,有执政大夫决断,小孩子乱说话,是要砍头的!”但子产的话不幸被言中,不到一年,晋、楚果然接连兵临郑国。

两年后,郑国发生了政治暴乱。执政子驷和司马子国被杀,郑简公被劫持到北宫。执政之子子西闻听父亲遇害,惊慌失措,急忙赶去吊尸、追缉凶犯,而暴徒早已跑入北宫。子西无奈,再回家调兵时,家中已是“树倒猢狲散”“臣妾多逃,器用多丧”了。而子产闻听父亲噩耗,则镇定自若,果断地先派人把守门口,“庀群司,闭府库,慎闭藏,完守备”。然后聚集家臣属吏,“成列而后出”,亲率“兵车17乘”进攻北宫。在国人的支援下,子产很快尽杀作乱的“群公子”,平息暴乱,显示了处乱不惊的政治家风范。

子产还熟知周礼,知识渊博,文学修养深厚,这为他在外交场合赢得了尊重。人们常说“弱国无外交”,但子产却凭借对各国情形的洞察,以优雅的风度、机智的言辞,在许多棘手的外交事件中,不屈不挠地与大国交锋,为弱小的郑国争得了应有的权利和尊严。

一次他出使晋国,适逢晋国国君患病,占卜的人认为是“实沈、台骀为祟”,但是晋国没人能知道这是什么神,于是求教于子产。子产将“实沈、台骀”二神的历史传说加以详细叙述,然后指出:“晋侯之疾,非由鬼神,实是饮食哀乐之事”。一番言语,让晋国国君对他大为赞赏,誉之为“博物君子”。

春秋第一人 改革推“四大善政”

子产在郑国执政20多年,使郑国国势由弱变强,国人称颂、诸侯宾服,被后人称为“春秋第一人”。明代桂林人、河南按察使佥事包裕有《公孙大夫庙》,诗云:当时豪杰事纵横,独有先贤治尚平。四善见称君子道,一宽无愧惠人名。

“诗中所谓的‘四善’即指子产执政时期的‘四大善政’:一作封洫,改革田制;二作丘赋,将军赋改由新土地主负担;三铸刑鼎,使人知法守法;四不毁乡校,广开言路。这首诗基本上概括了子产一生的政绩。”靳录说。

子产首先进行经济制度改革,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恤”。就是城乡有别,分而治之;贵族与百姓各守其界,不可妄为;私人田地各有疆界,修建给排水设施以利耕作。

公元前538年,子产实施了著名的“作丘赋”改革,就是按丘收取军赋的制度,除了井田上的部分收获归国家所有外,私人土地也要征收军赋。客观上承认了私有土地的合法性。

公元前536年3月,子产开始了政治体制改革,铸大鼎,将原来秘而不宣任由达官贵族解释的国家刑法条文铸在鼎上,使老百姓能够了解法律,遵守法律,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

“根据‘周礼’,贵族在法律上享有特权:‘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刑律条文具有私密性,不能随意扩散。而子产铸刑书后,法与非法的界限清晰可见,国家定刑量罪有了公开的、统一的标准,法律便真正成为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由于普通百姓跟贵族享受了同等的权利,旧贵族的一项重要特权从此便被取消了。”靳录说。

子产的第四个善政是实施政治文明,不毁乡校。乡校,是郑人休闲聚会的公共场所,人们常在这里议论国事。《左传》载,郑国大夫然明以乡校“谤国政”为由,主张毁“乡校”。子产说,为什么要毁掉呢?让大家在乡校里自由地议论朝政得失是好事啊。乡校是“吾师也”,“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子产的看法是,禁止乡校活动很容易,但这样做必然伤害很多人,就像江河决堤后的结果,无法挽救。那么,就不如开口导流,把人们的批评当做治病的良药,“若之何毁之?”然明听后心服口服。

子产为政期间,国家长治久安,民众安居乐业;四邻诸侯和睦,郑国边境太平。

子产去世后,葬在郑国城南陉山山顶,以土石堆墓。人们先后在郑都、陉山、管城、尉氏等地建祠纪念。在新郑明清八景中,与子产相关的有3处,即锦堂春色、南桥风雪、陉山晚照。

作为同时代人,孔子给了子产最高的评价:“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并称子产是“古之遗爱”。

《左传》为子产倾注了大量的笔墨:“《左传》载列国名卿言行多矣,未有详如子产者也。”

清初著名史学家王源将子产推为“春秋第一人”:“子产当国,内则制服强宗,外则接应大国,二者乃其治国大端……子产为春秋第一人。”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85441 2015-09-11 00:00:00 五 春秋第一人 功德耀古今KeywordPh新郑历史文化名人之——子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