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7版:豫文乐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河南烩面文化节举行
“良库工舍”文创部落面世
完善法规
为文物事业保驾护航
宋欧巴怎能只顾来“刷脸”?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完善法规
为文物事业保驾护航

完善法规

为文物事业保驾护航

核心提示

珍视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我们才能留住文化根脉,赢得美好未来。

为全面展示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经验做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探看文物工作者书写现代文明与文化遗产相融共生的崭新篇章,用历史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为民族复兴梦想注入强大精神力量,本报推出《厚重郑州·传承古今》系列报道。郑州报业集团记者 左丽慧

法律法规基本覆盖文物工作各个重要方面

作为春秋诸侯争霸时期中原地区发展状况和文化历史的见证者,郑韩故城可谓是新郑当地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宝藏。从去年12月起,在城墙上挖渠、取土、野炊、排污等行为,都已经被明令禁止——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的《郑州市郑韩故城遗址保护条例》作为针对遗址保护出台的地方性法规,为郑韩故城披上了“金钟罩”。记者了解到,享受这种“待遇”的还有郑州商城遗址、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可以说,法律法规的出台,为郑州文物遗产保驾护航。

据介绍,《文物保护法》1982年颁布实施,是我国文物保护领域的第一部法律。2002年,《文物保护法》经过全面修订,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目前,我国制定发布与文物保护和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总数已经超过600项,基本覆盖了文物工作的各个重要方面。同时,为契合时代发展需要,修法工作也一直在持续开展之中。

专家指出,近年来,在大遗址保护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博物馆免费开放、社会文物管理等方面,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这些被实践证明成功的经验和做法,需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使文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

“法律制度是有效开展文物行政执法安全工作的依据和保障。我市十分重视文物保护立法工作,在2000年、2007年、2014年相继制定颁布了《郑州商代遗址保护管理规定》《郑州市嵩山历史建筑群保护管理条例》和《郑州市郑韩故城遗址保护条例》,使文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任伟介绍,河南文物古迹众多,较大的遗址上面,往往有不少群众居住,进行遗址保护,经常会影响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例》在对文物本体进行保护的同时,也明确了因遗址保护造成损失的,要依法给予补偿。同时,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条例》还就遗址的利用问题专设一章,对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遗址合理利用、发挥遗址馆藏文物作用、依法在遗址内拍摄电影、依托遗址从事经营活动等作了规定。

依法进行文物保护,执法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为加强文物行政执法工作,我市2004年成立了专职文物行政执法机构郑州市文物稽查大队,是全国成立较早、人员编制较多的专职文物行政执法机构。在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情况下,2013年郑州市批准设立郑州市文物局内设机构文物安全处。我市文物执法机构、执法队伍建设在全国走在前列,为文物执法打下良好基础。

值得肯定的是,郑州市文物行政执法安全工作的一些经验,通过工作会议、媒体等形式在全省、全国推广;我市还承担完成了国家文物部门文物行政处罚评分标准制定、文物保护法修订等一些科研课题;郑州文物行政执法人员应邀在“全国文物行政执法培训班”多个片区授课,并应邀担任两届全国文物行政处罚案卷评比活动的评委;自2006年开始,在国家文物局举办的文物行政处罚案卷评比活动中,郑州连续五届获得优异成绩,特别是2012年,报送的两份案卷双双荣获全国最高奖——“十佳案卷”奖,独占该奖项的1/5,在全国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如果人人都能够明白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和有关范围界限,知道‘红线’和‘底线’,就不会将保护与发展对立起来,而会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认为,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贯彻是一项长期任务,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要靠不断、反复持久地宣传。他还建议:将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纳入全国普法规划,将文物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作为高等院校和中小学校的重要学习内容,在教材和课程设置中加以保证,正确引导社会公众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使依法保护文物意识日益深入人心。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87238 2015-09-21 00:00:00 一 完善法规<BR/>为文物事业保驾护航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