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S07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风绕荒城草半枯 锦帆过后是平江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风绕荒城草半枯 锦帆过后是平江
——中牟县刁家乡石灰窑村的前世今生
石灰窑村村口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七月,兵败朱元璋的张士诚被押送应天府后当夜,趁人不备,上吊自杀,终年四十七岁。张士诚的后人张宗周逃往北方,由大汗直接统治各部及其属部构成,史称瓦剌。西部蒙古由瓦剌所属各部构成,做了右臣相,欲借瓦剌的力量夺回江山。但瓦剌的太师也先野心极大,想灭明朝而独霸中原。张宗周见复国无望,饮鸩而死,死前言道:“风绕荒城草半枯,锦帆过后是平江(苏州旧称平江府)”,意在嘱咐后人要回到故乡苏州。不久,张宗周的后人隐姓埋名叫石奎的从运河南下来到朱仙镇,往西过古城(今中牟县韩寺镇)南下,来到现在石灰窑这个地方,建了一座窑烧木炭为生。石奎木炭卖的价钱很好,天长日久,人们把名字念转了,石奎窑念成了石灰窑,村名便这样流传下来,沿袭至今。《河南省中牟县地名志》记载:石灰窑位于中牟县城东南21公里处,南邻马河。清朝同治年间,张姓傍石灰窑建村,故名。据中牟县刁家乡石灰窑村民传说和该村张氏祖坟碑文记载,石灰窑村成村在明朝初年。 记者 张朝晖

中牟播报 谢鹏飞 岳星朵

通讯员 张海山 孙军强 文/图

水绕荒城柳半枯

锦帆去后故宫芜

“俺老家是从开封尉氏县二家张迁到石灰窑的。”9月17日下午,记者来到石灰窑村张姓祖坟前看到,松柏苍翠,芳草萋萋,一派庄严。今年77岁的张小随(音)一边用鞭子驱赶着羊群,一边手指张氏宗族的墓碑对记者说。记者凑近墓碑,碑文清晰可辨:张门祖先自元末年间从小寨迁居于二家张,为本村张门始祖一脉,在明朝洪武年间由二家张迁居于石灰窑,有文字可考者已历十三世矣……中华民国叁年。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张士诚自立为吴王。吴地(今江苏南部地区)人口多,经济繁盛,张士诚就逐渐变得奢侈、骄纵起来。一次,张士诚率船队外出游玩,跟随的船队“以新漆金花舟,施锦帆”,张士诚的船上“载美人泛此,列妓女于上,使唱《寻香采芳曲》”。元末诗人高启作诗讽刺张士诚政权“水绕荒城柳半枯,锦帆去后故宫芜。穷奢毕竟输渔父,长保秋风一幅蒲”。

据传张宗周为张士诚的后人,梁羽生武侠小说《萍踪侠影录》中张丹枫之父,出生蒙古,为瓦剌效力,实则时刻想复辟被朱元璋夺下的先祖的基业。年轻时因年少气盛而扣留明朝使节云靖,从而为张云两家结下恩怨。到老年后明白借助外族夺取的江山不可取,亦对云家甚为抱歉,后政敌也先用火炮逼迫张宗周、张丹枫父子屈服,否则将炮轰张府。危急关头,脱不花用鲜血染红了炮口,赢得了营救的时间。云重又以使臣身份拜访张府,终于粉碎了也先的阴谋。这时云澄和云蕾也来到张府,张宗周面对往事而充满自责,终于以死谢罪。

曾经瓜果香满村 鱼虾丰盈水鸟多

“先前村南有上百亩枣树,还有杏树,最近几年种果树的比较少了,原本种植果树的地方被村民种起了杨树来卖钱。”石灰窑村今年75岁的张西张说。

据了解,石灰窑村有3个大坑颇有名气,一个叫女儿浣,一个叫白玉塘,一个叫大傻瓜。据张西张回忆,村南不远,相连的3个很大的水坑,坑里芦苇丛生,水草漂浮,鱼虾丰盈,水鸟众多。这3个坑一处名叫女儿浣,是村里妇女洗衣裳的地方;一处叫白玉塘,水质清凌如镜;最大的一处坑叫大傻瓜,是由一种栖在苇丛中呱呱大叫的水鸟的名字命名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来到石灰窑,满眼看到的是赏心悦目的美好景色,村东是红秆绿叶的荞麦,村南是红腾腾的大枣,圆枣、长枣、石墩枣、大灵枣;枣园西边芦花飘飞,水鸟齐鸣;村西边的麦黄杏、大柿子、歪脖子梨挂满枝头。后来因为搞以粮为纲全部消失了。这一时期,石灰窑村成了十里八村有名的落后村,村民生活水平很困难,外村的姑娘宁愿嫁不出去也不愿意来到石灰窑村。

防御土匪打土寨 红枣百亩黄杏甜

张姓老太今年81岁,1955年嫁到石灰窑村,现住在村子最南面,而自己家的宅基地处正是村里以前为防御土匪打的土寨墙遗址。

说起土寨墙,张老太回忆道:“我来的时候土寨墙就已经被毁了,只剩下断断续续的矮墙。听家里人以前讲起,在解放前,方圆住着不少土匪,他们时常前来抢劫,村里人为了防御土匪才打了土墙,墙上插满荆棘,这还不够,那时候有‘家长’,‘家长’还组织了一批村民专门打更巡逻,那时候叫打更队。”对于土墙是用什么打的,老太说不上来。“什么时候打的不知道,我嫁到村里的时候,土墙就剩下一米多高了,以前还经常坐在上面休息,唠家常。”

说起女儿浣、白玉塘和大傻瓜3个土坑,张老太说,其中最大的一个坑已经被填平了,有部分盖上了民房,有部分种上了庄稼,倒是那坑里的泥却值得说道说道:“还记得以前村里人盖房子,都要从坑里挖泥,之所以用坑里的泥,那是因为它无比的结实。”张老太说,用坑里的泥砌墙,哪怕是下面被老鼠掏洞掏空也不会倒塌,不管刮风下雨,人们都可安枕无忧。

据了解,解放初期,石灰窑村还是一个只有四五百人口的小村庄,两条100多米长的东西大街,村子四周筑着两三米宽、四五米高的土寨墙,墙外是四五米宽的壕沟。当时,村东南寨墙外是一处百亩大枣园,村西是几十亩黄杏林,杏子甜如蜜。

承前启后兴教育

继往开来建新村

民国年间,石灰窑村里的私塾开办从没有间断过,老私塾先生、本村村民张金祥年年开塾教学,所收学生不分贫富,只看天赋,那些不用功的孩子,即便家庭再富裕,也是一律拒之塾外,据说他的亲孙子四辈就是因为学习不好被他打出门外的。那时,村里有文化的村民较多,村民张清晨到开封上学;1956年,村民张青松到开封师范大学学习;冯遂军考入郑州财政学校,张建国考入郑州武警学校,张志友考入郑州师范学校。张海中1989年考入郑州师范学院,成为石灰窑村有史以来第一个大专生。次年,张文成也考入郑州师范学院。目前,张海中、张文成二人都在郑州教书。

上世纪90年代起,石灰窑村支部书记张东志率先发出“再穷不能穷学校,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号召,捐资办学,在刁家乡建成了第一所高质量、20年不落后的村小学教学楼,有力地推动了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又先后建成了村文化室,各类图书一万多册,村文化广场,街道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和几座街道超市服务中心。

在宽阔的刁黄大道路南,是一座崭新雄伟的仿古式村庄大门,大门上方是“石灰窑村”四个隶书鎏金大字。走进大门,是一条通到村子的水泥大道,驻足西看,漫步前行,是一条城市版的小村大道,卫生整洁,四季花开,绿化树整齐美观,各种果树处处皆是。全村所有街道全部水泥硬化,家家门前绿化规范,大小街道高楼林立,各种配套设施购置齐全。大街外,各条农业道路平坦宽阔,全部耕地电网配置,千亩岗地退耕还林,林海如涛。农田里大蒜、西瓜、蔬菜、花生、小麦、玉米等作物种植结构合理。石灰窑村,走在了改革发展的前列,畅享着新农村发展的成果。

■新闻链接

张士诚(1321年~1367年),原名张九四,是元末在江浙一带的义军领袖与地方割据势力之一。兴化白驹场人(今属盐城大丰市)。在元朝末年抗元起义领袖中,有“(陈)友谅最桀,(张)士诚最富”之说。因受不了盐警欺压,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盐丁起兵反元,史称“18条扁担起义”,他为首领。袭据高邮,自称诚王,僭号大周,建元天祐。后亡于朱元璋政权。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88067 2015-09-24 00:00:00 四 风绕荒城草半枯 锦帆过后是平江KeywordPh——中牟县刁家乡石灰窑村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