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J03版:社区报 国基·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路砦村,得名于一路姓人家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路砦村,得名于一路姓人家
一场大火后,这里从此再无路氏一族
路砦村委会如今面貌
村民耕作老照片
村志编纂委员徐水林整理档案资料
路砦村民小时候的院落
路砦村民儿时玩耍照

寻找

遗忘的历史

在这里生活了这么久,您可知道这里的村庄、这里的寨、这里的道路和这里的一草一木也许都曾经见证过历史。伴着城市的发展,时光斗转星移后,这一段段旧事仿佛断裂了时空,就快要消逝不见。

即日起,《国基路社区报》每期为您挖掘国基路街道那些“不能忘却的纪念”,为您讲述属于国基路街道独有的旧时城市记忆,让您更加了解这个城市。如果您有与之相关的故事或者老照片,欢迎传稿至gjlxuanchuan@126.com,并注明姓名+联系方式。

走进如今的路砦村,已今非昔比。

路砦村距黄河南12华里,距郑州20华里,解放初期地势低洼,西高东低,居平原地带,村西北300米有东风渠,村中央有魏河贯穿中央。

西方与庙里乡的杲村琉璃寺相邻,南方有张家村,东方有刘庄及高皇寨。解放初期村里有450人,现发展到1500余人。

路砦村城中村拆迁改造后,原先的村民都已离开这座村庄,留下的只有一些拆迁后的残片断瓦。村委会的建筑还存在着,不过没有了往日的热闹氛围,院落凋敝,成排的扎好的芝麻庄稼一字排开倚靠着村委会的墙上,仿佛告诉你,这里剩下的只有这些农作物和一些回忆了。

既然这样,我们就一起来翻阅那些快被遗忘的记忆。

记者 王翠 文/图

路砦村得名于路氏

大火后却无路氏一人

明成祖永乐五年(1307年),一路姓人家由山西大同移居至此。建有寨,逐成村落,寨名取其姓氏路砦(砦同寨)。后来,他姓人氏(朱姓、徐姓、孙姓等)相继迁来。寨内容纳不下,有的居住在寨的南面,形成了南北两地居住,此后人民习惯将北面的称北路砦,南面的称南路砦,改后的名字沿用至今。

据传,因路姓人家遭遇火灾,房屋财产毁于一旦,举家迁往现郑州市中原区安家,所迁之地仍以姓氏为名路砦村,而这个路砦村子却没有了一个姓路的村民了。现路砦村汉族姓氏有徐、朱、孙、李、许、周、王、张八个主要姓氏,共有800多口人,回族有沙、李、牧、海、杨、赵、刘、丁、钱姓氏,共有600多口人。

贾鲁河决口

成就一块好土地

1955年8月,连续10天大暴雨,势猛量大,贾鲁河南堤到北堤水满岸平,村民们头戴草帽,身披蓑衣,手持铁锨,肩扛草捆在河堤上防汛守堤,8月20日晨四点左右,村北决口50多米宽,大水直泻农田,庄家冲倒,村内大街上水深1米多,家家户户屋内进水,有10多户30多间房被泡塌,路砦村损失严重,秋庄稼淹死绝收,还淹死许多家禽、家畜,不过幸运的是没有人员伤亡。

水落后,一个多月的时间村民把门堵好,河堤富平,村北地平面抬高一尺多,原来的胶泥土变成了白土地,种啥庄稼收成还不错,犁耙后这里成为一块好地。

路砦清真寺保护回汉妇女小孩免遭日军毒手

路砦清真寺,始建于民国14年(公元1925年)。

1938年2月14日黎明,侵华日军飞机开始轰炸郑州,多批次轮番轰炸,群众都跑到村外庄稼地里躲藏起来,有一枚炸弹落入路砦村李春山家大麦场中,炸死一头耕牛,炸伤三名村民。

民国30年(1941年),国民党军队为抗击日本鬼子,在村北修筑工事挖深两米的壕沟,西从杲村东开始向东经过村子北到刘庄长4华里,伏击日本鬼子,打死无数日本兵,剩余五六名。日本鬼子逃到大庙大阁上,后被日本飞机救走。

这条沟后来成为一条排涝沟,为路砦村排涝抗水灾起了大作用。

日寇入侵郑州时,村子苏百泉阿訇为保护本坊群众,让本村的妇女小孩都躲藏在清真寺内,然后,在清真寺门口放一桌子水果点心以迷惑日寇,日本兵到寺门口见状,竟然掉头离开,并没有踏入清真寺半步,使得本坊回汉妇女小孩免遭日军毒手。

千米深的温泉井

解决村民吃水大问题

解放前,路砦村村民用水大都是从土井或大口井中取得,蜣螂推屎蛋时常推入井中,造成水质污染严重,极不卫生,村民为了卫生,清除井内淤泥,每隔一年就要掏一次井。掏井人员身披蓑衣,头戴草帽,掏井时还要喝酒取暖,解放初期为了防止敌人破坏或投毒,还在井上加盖落锁。

上世纪90年代初,黄河水资源匮乏,灌溉全用井水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压井压不出水,村民吃水成了极大问题。1993年,村西打了一口600米深的水井,三队安装了水管,村民用上了自来水。由于井水含氟量高,3队部分小学生患上了氟斑牙症。为解决村民的用水,村委会于2005年多方集资打了一眼千米深的温泉井并安装了无塔供水设备,把水管通到各家各户。

从此,全村村民用上了温泉自来水,水温在30℃~40℃,还建了两座温泉浴池,为村民提供了生活便利。

城中村改造

村民探寻新商机

2004年,由于城市的扩建,土地大量减少,经济迅速发展,物流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应允而生,因此仓库需求增加。外村人来路砦租地建仓库,在短短的两年中建有3万多平方米的仓库,土地租金给本村村民带来了很大经济效益。2008年,仓库全部拆掉,但村民手中已经有了部分资金积累。

2004年,以后,建房成风,村民想方设法,短短3年中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低的五六层,高的十几层,这边房子盖好,就有人来租,甚至未盖成就有人来订租,租房效益水涨船高,每户建房平均1000多平方米。由于租房人口多,可达2万人,加上村民做生意,收入大幅度增加,全村村民很快步入了小康生活。

2010年以后,路砦村街净、路平、树绿、花红,10倍于路砦村人的租房大军让这里变得繁华热闹,华灯初上,明如白昼。如今,路砦村开始了城中村改造后,村民们开始做生意、办企业,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寻找着新的商机。村委会和村民组都在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想法让路砦的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本版文字特别感谢《路砦村志》编纂委员会徐麦玉、徐水林等成员提供的历史资料。《路砦村志》是国基路街道范围内,第一部出版的村志。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88364 2015-09-25 00:00:00 五 路砦村,得名于一路姓人家KeywordPh一场大火后,这里从此再无路氏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