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TOP学习 黄金周特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把握契机 学会“节日教育”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把握契机 学会“节日教育”

抗日胜利纪念日,国庆节、中秋节、老师节……我国每年会有许多节假日,无论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还是近代新制定的纪念性节日,或是从国外传来的节日,都有着非常多的内容和方式。教育专家表示,再忙的父母,也一定要陪孩子参与相应的假日活动,让孩子通过参与并获取假日知识,同时进行“节日教育”,会收到比平常空洞的说教好得多的效果。 郑州晚报记者 唐善普

爱国教育不可少

国庆节、建党节、建军节、抗日胜利日

【节日知识普及】1949年10月1日, 毛泽东主席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从此贫苦的中国人民实现了当家做主的愿望。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由于斗争的残酷,很长时间没有条件组织纪念党的生日。把7月1日作为党的诞辰纪念日,是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1941年党中央决定把召开“一大”的1921年7月1日作为党的生日和纪念日。

每年的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也叫“八一”建军节。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伟大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节日教育】爱国主义表现为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不读史无以爱其国”,要从学历史入手,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状,引导孩子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和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进行爱国教育活动要与具体的行为相联系,结合时代特征和孩子心理特点,告诉孩子为什么会有国庆节、建党节和建军节,为什么要进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让他们知道今天的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讲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孩子会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讲述南京大屠杀等外敌暴行,孩子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告诉孩子们,要时刻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感恩就在当下 中秋节、教师节

【节日知识普及】唐高祖时的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归,当时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拿出圆饼,笑指明月:“应将胡饼邀蟾蜍”。而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在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现在人们吃着象征团圆的月饼、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平安。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传统,西周时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将每年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节日教育】中秋佳节,家长可与孩子一起赏月,让孩子体会到合家团圆的其乐融融,从小学会感恩,培养尊老爱幼、赡养老人的美德。在外地的孩子可通过回家、电话等,表达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老师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功臣。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师”总是受人尊敬,被人爱戴的。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程中,尤其少不了育人的老师。家长可提醒孩子给老师送上鲜花、贺卡,感恩祝福语。

传统节日记心间 春节、端阳节、五一劳动节

【节日知识普及】春节又叫阴历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起源于殷商时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后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当时,屈原投江后,百姓纷纷引舟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后演变成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习俗。

五一国际劳动节源于美国芝加哥的工人大罢工。1889年7月14日,由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召集的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把5月1日定为国际无产阶级共同节日。我国庆祝劳动节的活动追溯至1918年,1949年12月将“五一”定为法定劳动节。

【节日教育】春节是新旧交替、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节日。家长可在此期间帮孩子查缺补漏,总结长处与缺点,鼓励孩子树立新的奋斗目标,有效激发成长的内在动力。同时,可带孩子走亲访友,加深亲情及沟通。

端阳节时家长可让孩子一起包粽子,也可为孩子推荐屈原的作品,让孩子真正感觉、体会到屈原对国家的爱,激发其爱国情怀。

五一劳动节里,让孩子认识到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教育孩子作为建设者和接班人,责无旁贷地挑起中华民族的“强国梦”重担。

孝心不要等待 清明节、母亲节、父亲节

【节日知识普及】清明节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其实扫墓是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逐渐传成清明扫墓。

最早的母亲节起源于古希腊向希腊众神之母赫拉致敬。17世纪中叶流传到英国后,出门的年轻人会返家送给母亲一些小礼物。美国的母亲节由安娜·贾维斯发起,以纪念任劳任怨的母亲们, 1913年,美国将每年5月的第2个星期日作为法定母亲节。中国自古就有代表母亲的花──萱草(金针花),古时游子临出门远行前,会在母亲所居后院内室前种植萱草,希望母亲因照顾和欣赏萱草使心灵有所寄托,减轻对游子的思念。

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1910年由美国的杜德太太发起,我国的父亲节可追溯到民国时期。

【节日教育】作为孩子正处在道德情感萌芽的时期,也是培养其良好道德行为的最佳阶段,在这一时期进行孝心教育,要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孝的种子。

清明时节踏青在唐代就已开始。踏青除欣赏大自然春光美景外,让孩子给先人磕个头、敬杯酒,不忘血脉传承,让孩子知道“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懂得珍惜身边每个人。同时借祭祀扫墓让孩子了解、认识死亡。也可带孩子去烈士陵园扫墓,更加珍惜当下幸福的生活。

母亲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她不索取更不要孩子回报。孩子是否记着这一天并深情说声“母亲节快乐”?

父亲节不似母亲节重视与热闹,但孩子应明白:当母亲含辛茹苦地照顾我们时,父亲也扮演着同样照顾爱护你的角色,母亲可引导孩子从生活、学习中去寻找父亲的背影,感受父亲无微不至的爱。

与世界接轨 圣诞节、万圣节

【节日知识普及】从12月24日到翌年1月6日为圣诞节节期,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称为圣诞节。圣诞节是“基督弥撒”的缩字。十九世纪圣诞节亦开始流行。圣诞树真正出现在圣诞节首见于德国,之后传入欧洲和美国。

【节日教育】现在的孩子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尽宠爱,不太懂得主动去关心别人。趁着圣诞节,家长不妨给孩子讲讲耶稣的故事,既能增进亲子交流,还能丰富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孩子成为一个懂得爱、懂得奉献、懂得分享、懂的感恩和回报,具有优秀品质的人。

另外,让孩子提前与世界“接轨”,多懂些西方民俗及传统节日,为日后国外工作学习打下文化基础。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89115 2015-09-29 00:00:00 二 把握契机 学会“节日教育”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