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退休后在茶座卖唱10年,挣钱抚养了家乡6个孤儿,并将其中5个培养成受过良好教育、对社会有用的人,采访王宽老师时,我满脑子回转的就是这五个字:世间有情人。 在这喧嚣浮躁的庞大世界,这些“世间有情人”是那么可贵,他们让我们知道,我们眼中的冷酷世界原来从不缺少暖意;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散发着无穷的能量和温度,感染着身边的人,感染着整个社会,让这个大多数人看上去又冷又硬的世界,软一点,再软一点,暖一点,再暖一点。 与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世间有情人”是少数,但他们却是维系社会道德水准的最中坚力量,是人们映照良心与善意的镜子,是这个社会最为牢固的基石。 郑州全媒体记者 石大东 邢进 董黎 张乔普 殷海涛 卢静 陈曦/文 马健/图 豫剧名家茶座“卖唱”收养6名孤儿 10余年慈善捐款超百万 这个家庭能否感动中原,感动中国? 本报讯 最近,家住英协花园的王宽、王淑荣夫妻俩喜事连连。 先是9月18日王宽登上中国文明网《好人365》封面人物,接着是9月28日他们一手抚养成人的孤儿汪文娜订婚。虽然荣誉加身的老两口一向淡泊名利,但是接踵而来的好事还是让两位老人喜上眉梢。 他们收养的6个孤儿里,老大海波已经成婚,前良、文胜也都中专毕业参加工作,最小的仪欣今年6月刚刚大学毕业。 坚持了10多年的事情,终于有了一个美满的结果,就像王宽所说“负担小了,终于可以心安理得了”,因为他完美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一直唱下去,唱到孩子们都成才”。 这是一个长长的故事,它要从17年前说起。1998年,刚刚从郑州市豫剧团业务团长的位置上退休的王宽,邂逅了少年丧父、家徒四壁、患病母亲无力抚养的海波,在海波母亲的哀求下,收养他并带到郑州生活。 此后,他就开始与家乡的孤儿们结缘,先后收养前良、文胜、文娜、仪欣等6个孤儿,坚持在茶座卖唱10年,抚养孩子们成人。 这更是一个因缘际会的“传奇”,14年前,郑州晚报就与这充满爱心的一家人结下渊源,率先报道了他们的动人故事。14年后,两位老人仍然珍藏着那一张泛黄的新闻纸,珍藏着这篇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曾经给予他们温暖与力量的报道。 17年栉风沐雨,如今5个孤儿都已长大成人,有了稳定的工作,最小的老六今年也已经大学毕业。在王宽夫妇的带领下,学习了乐器的孩子经常上街义演,据统计,10余年来,靠“卖唱”养育孤儿的王宽夫妇通过各种形式向各类慈善事业捐款超过百万元。 2005年11月,王宽在首届中华慈善大会荣获“中华慈善奖”,成为全国百名慈善家之一,他也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人。今年5月,王宽、王淑荣家庭荣膺“河南省最美家庭”,并获得全国“最美家庭”提名。 郑州晚报记者 石大东 邢进 1 多项荣誉加身,王宽夫妇处之淡然 9月29日,英协花园艺术家大院3号楼,王宽的家中。 去年已经迎来金婚纪念的夫妻二人,完全不像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俗话说,相由心生,他们金子一样的心,就这样映照在面容上,两张看上去足足比实际年龄年轻20岁的脸庞,眉目舒朗,笑容慈祥,令人如沐春风。 两位老人刚刚迎来了一件大喜事,他们一手抚养成人的孤儿汪文娜昨天订婚了。 而在不久前,他们获得了全国妇联“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全国最美家庭提名奖”,以及“河南最美家庭”荣誉称号。 但对这两位朴实的老人来说,这样的荣誉实属寻常,坚持10余年抚养6名毫无血缘关系的孤儿,在旁人眼里是无法置信的事情,而在他们却似乎是一种本能。 “既然一开始决定抚养他们,那就一定要培养他们长大成人,这是不能含糊的。”在王宽和老伴儿王淑荣心里,最困难的时期都已过去,孩子们也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走向社会,成家立业,“负担小多了”。 “我的事都已经过去,现在社会上也有很多年轻人在做好事,做善事,你们应该多宣传他们。”以此为由,两位淡泊的老人拒绝了很多媒体的采访。 而我们得以走进两位老人家中,皆因14年前的一段因缘际会——2001年,《郑州晚报》以整版的篇幅,首次报道了这位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退休后到茶座“卖唱”挣钱抚养孤儿的动人故事。 而14年后,王宽老两口珍藏着的这份报纸,成了我们打开老人心门的“密码”。 2 古道热肠,老两口是家乡人心中的“活菩萨” 今年73岁的王宽出生在周口淮阳县郑集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6年到西藏豫剧团参加工作,在雪域高原坚守26年,1982年调入郑州市豫剧团,曾任郑州市豫剧团业务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无论走到哪里,朴实的王宽都不忘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家乡的土地养育了他,“那个时代交通不便,我在西藏工作几年才能回一次家,家中二老身体不好,平时多得乡亲们照顾”,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成了王宽日后努力回报家乡的原动力。 自从1982年回到河南工作,王宽回家探亲的机会就多了,每次回家乡他都不忘接济生活困难的乡亲们。 “哪次回去都得带个一千两千,这家三百、那家五百地给”,王淑荣说,有时候老伴儿甚至连回郑州的路费都不留。 而在王宽看来,他和故乡、和乡亲们彼此在感情上早已融为一体。王宽的家,也成了“淮阳县驻郑接待站”,他家来往的客人,80%以上是家乡的农民,有出差的,有打工的,有来省城看病的…… 对这些有求于他的乡亲,王宽迎来送往,毫不厌烦,用他自己的话讲,“党和人民把我培养成了艺术家、党员,我这辈子就要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 在王宽的家乡,古道热肠、乐于助人的夫妇二人,早已成为乡亲们口口称颂的“活菩萨”。 3 收养6名孤儿,为孩子吃饱穿暖不惜茶楼卖艺 与6个孤儿结缘在1998年,那年王宽夫妇回淮阳探亲,遇到了11岁的王海波。 海波丧父,家中一贫如洗,生病的母亲无力抚养孩子,哭求王宽夫妇把孩子带走。 菩萨心肠的王宽夫妇,就这样收养了第一个孤儿。随后,夫妇二人又先后收养了8个月时父亲患病离世、母亲改嫁、由爷爷奶奶拉扯大的袁前良,父母双亡和爷爷奶奶过活的汪文胜、汪文娜、汪仪欣三兄妹,以及一名和他们的外孙王海龙一样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俗称“渐冻人”)的孤儿。 相继收养6个孤儿,夫妻俩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金根本不够用,为了让孩子们吃饱穿暖,王宽一咬牙、一跺脚,决定到茶楼唱戏挣钱。 起初,王淑荣坚决反对:“你是国家一级演员,在河南豫剧界怎么也算个名人,怎能出去卖唱!再说,你有冠心病和关节炎,就算我让你去,你这身体也不答应呀!” 后来家里的“窟窿”越来越大,王淑荣无奈答应了丈夫,甚至有时陪同老伴一同唱戏。 在豫剧行当里干了几十年,王宽的戏路很宽,生旦净末丑全能拿得下,虽然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然而,他的正统表演并不合茶客们的胃口。 与到茶楼献艺的一众年轻演员相比,他的“点唱率”并不高,有时冷板凳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 至今,说起那段坚持卖唱的时光,王宽仍然颇为唏嘘,“上台率高的年轻演员有时候一晚上能挣几百块几千块,而我有时候一晚就只能登一次台,挣60块钱”。 有一次,在茶楼候场一整晚,没有一桌客人点唱,这是王宽第一次被“剃光头”,已经放弃了一个艺术家坚守几十年的清高和尊严,却要面对如此尴尬和难以接受的场面。王淑荣说,但凡回到家里,王宽一声不吭,喝闷酒,有时候还落泪,“我就知道他又被‘剃光头’了”。 为了让几个孩子吃饱穿暖读书学艺,王宽已经完全没有时间观念,有一次凌晨两点,他刚回到家里躺下,茶楼经理打来电话:“王老师,您能不能回来一趟,有客人点您的戏。”他立即披衣而起,骑车出门,只为了赚60元钱。 在将近10年的漫长岁月里,为了多挣点钱,给孩子们更好的生活,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风雨无阻,随叫随到。 常言说,人过四十不学艺,可是王宽在66岁的时候再次拜师学艺,学习川剧的“变脸”绝技,并加以发扬光大。“川剧里的变脸只是变脸,而我的变脸,变成花脸就唱花脸,变成老生就唱老生。”凭着这一手绝技,他赢得了无数的掌声和喝彩声。而这一切只是为了在唱不动之前,抓住每一个机会挣钱,养活这6个孩子,供他们上学。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