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郑州好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爱叫“王宽家”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把他们抚养成人、培养成才
爱叫“王宽家”

4

操劳过度,医院几下病危通知书

起初,只有海波在郑州跟王宽夫妇生活在一起,其余几个孩子由王宽夫妇出钱资助生活和学习,节假日的时候接郑州团聚。

后来,其他几个孩子的仅有的亲人相继去世,孩子们也到了接受教育的年龄。老两口一合计,决定把孩子们全部接到郑州来。

2002年的初秋,孩子们来了,上学是当务之急,没有本地户口,就要掏借读费,5个孩子加起来要一万多块钱。

“那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有积蓄,去哪儿找这么大一笔钱啊!”为了孩子们,老两口挨个学校去找,去央求。在多次碰壁之后,在南阳路一小,当时的张校长听了老两口诉说后,当即拍板:“几个孩子全来我们学校吧,一分借读费都不收!”

夫妻二人激动不已地回到家中,王宽做了午饭,对老伴儿说不太舒服,回屋躺一下。

没过几分钟,王宽就喊老伴儿:“快打120,我心脏难受得很!”王淑荣跟着急救车到了医院,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我那个时候脑子里一片空白,就一个念头‘他要是没了,我们娘几个怎么过’”。

这次住院,医生一共下了两次病危通知书,“好人有好报”,幸亏医院抢救及时、用药有效,王宽终于脱离了危险。

在这个节骨眼上,王宽、王淑荣双方的亲人家属都反对他们再接孩子来郑州了,但是,王宽坚持要接孩子们来。他说,“既然养了这些孩子,就要负责到底,培养他们成材,断没有半途而废的道理。”

5

好人有好报,王宽心脏搭桥手术非常成功

王宽住院了,孩子们在家坐卧不安,茶饭不思。“我跟他们说,你们可以去看爷爷,但是不准哭,爷爷现在的状况不能激动。”

孩子们忙不迭地答应,但是到了监护室门外,看见躺在病床上的王宽,5个孩子全部偏过脸去,又忍不住哭,又不敢让爷爷看见。

“那个时候,我才发现,我们已经和孩子们的感情很深了,就是不能分离的一家人。”

那时,王宽夫妇还住在大石桥附近的老房子里,104平方米的房子里,一下子多了5个孩子,再加上他们的外孙——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而坐在轮椅上的王海龙。

家里地方小,男孩女孩分成两个大通铺,打地铺睡觉,这地铺一打就是整整5年。

把孩子们接到郑州之后,王宽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更拼命地去演出挣钱。“这10年间,他光是病危通知书就下了四五次!”

王淑荣说,那天在许昌演出,演出完下妆时,王宽浑身大汗淋漓,心脏疼痛,半夜三点钟回到郑州后立即被送进市一院。

郑州市一院副院长、心内科专家余宏伟说,王宽冠状动脉三支严重狭窄钙化,必须进行搭桥手术。

“他这病,完全是为孩子们操劳出来的。”王淑荣说着忍不住抹起了眼泪,2009年,王宽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了心脏搭桥手术。

还是那句老话,“好人有好报”,术前被专家认为极其不乐观的手术,异常成功。

6

14年前本报率先报道,王宽夫妇说会永远珍藏报纸

一个人做一次好事不难,难的是日复一日地坚持。

整整17年过去了,王宽夫妇收养的6个孤儿,5个已经长大成人,留在家乡的“渐冻人”孤儿也被好好供养,直到18岁辞世。

老大海波已经结婚成家,文娜和仪欣都读了大学,文娜刚刚订婚,仪欣今年6月大学毕业,文胜和前良也都读了中专,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5个孩子还有当年爷爷奶奶教会的一技之长——各自会一样乐器。

虽然孩子们都逐渐搬离了老两口的家,独立生活,但是家中仍然保留着男孩和女孩们的大通铺。“他们随时可以回来,这个家永远欢迎孩子们。”

14年前《郑州晚报》的整版报道,王宽夫妇也依然珍藏着,“这篇报道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

夫妻俩和6个孤儿的故事被晚报率先报道后,状况得到了改善,王宽在茶楼的“点唱率”也高了起来,有很多看过报道的茶客点王宽的戏,“还有人直接拿500块钱给他,说王老师你唱不唱都可以,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王宽说,这篇报道刊发后,他得到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胆子更大,更有力气了”。

而更让两位老人难忘的是,当年南阳路一小的张校长,也是看过晚报的报道,见到两位老人登门求助,才拍板免除借读费,全部接收几个孩子就读的。“这篇报道,我们会永远珍藏着。”

7

二老言传身教,全家乐善好施

采访王宽夫妇,绕不开近年来本报多次报道的自强不息的“渐冻人”王海龙。

这位乐观向上、积极与命运抗争的青年是老两口的外孙,他曾经被医生判定活不过20岁,但是今年已经26岁。颇具音乐才华的他,曾参加过“中国梦想秀”,他深情的演唱、为姥姥姥爷“金婚”圆梦的真挚情怀,感动了所有观众。

在郑州市,王宽一家是出了名的爱心家庭,逢年过节,二老率领家里几个孩子到儿童福利院、老年公寓慰问是常年坚持的事。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对好人刘东兴、西瓜哥的救助中,总也少不了他们一家人的身影,他们帮助了一个又一个,一家又一家。

就连王淑荣生病住院的时候,也不忘记帮助别人,“我做手术住院时,遇到一个病友,37岁,姓张,她因为心脏病严重,家里没钱,要放弃治疗回家去”。

王淑荣决定资助这一家人,一出院就张罗着全家人到街头义演筹钱,“那次义演连着三天都下雨,最后我们给她筹了1万多块钱送去”。

张某最终接受了手术治疗获救,她还认王淑荣当干妈,经常来往走动。

对于王宽一家人来说,做好事似乎已经融进了他们的血液,成为一种本能。

王海龙参加“中国梦想秀”之后,在一家咖啡厅找到了驻唱歌手的工作,第二个月挣到了900块钱,他告诉姥姥说,要用这个钱买两辆轮椅,送给两个在街上卖唱的病友。

而王海龙参加“中国梦想秀”的25万奖金,则全部资助了西安一位需要做肾移植手术的病人。

海龙说,正是因为自己身患疾病,才更能体谅需要帮助的人,“我帮助别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这是多年来姥姥姥爷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结果。”

大爱无言暖人心

王宽、王淑荣夫妇的故事,郑州市内外、河南省内外的很多人士都不陌生。但我们每次看到他们的故事,听到关于他们的讲述,总被他们的大爱无言与默默善行,以及他们身上的炽热情感与道德光辉深深感动。这个社会,也被这样的大爱温暖着。

我们感动于他们淳朴但浓烈的情感。在回答“当初为何选择养育这些孤儿”时,王宽、王淑荣夫妇没有华丽的言辞,“我们就觉得我们该这么做,不然心里过意不去”。一句“过意不去”背后,蕴含的是夫妻俩心底淳朴但浓烈的情感、简单但丰富的人性光辉。

我们感动于他们多年如一日的付出。“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难”,从1998年开始抚育6个孩子,17年栉风沐雨,17年含辛茹苦,现如今,最小的孩子也已于去年大学毕业。孩子们成长、成才,王宽、王淑荣夫妇功德无量。

我们感动于他们大爱无言的默默奉献。身为国家一级演员,身为被常香玉大师评价为“有独创性且难不倒”的知名豫剧演员,为了6个孩子,王宽老先生“屈尊”一夜跑几个场子,去茶楼“卖唱”;“人过四十不学艺”,但为“挣钱养孩子”,66岁时老先生学习“变脸”……

我们感动于他们传授技艺,并教会孩子做人的淳朴家风。近些年,每次王宽老先生有义演或慈善活动时,总是会看到这个爱心家庭几个孩子的身影。他们总说:“爷爷做好事做了一辈子,现在我们要像爷爷一样,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

我们感动于他们爱心传递,毫不利己做善事的博大胸襟。在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募捐现场,在郑州市内外、河南省内外募捐义演现场,这个爱心家庭总会温暖出现。在荣获2005年“中华慈善奖”前后,在参加综艺节目“成名”前后,面对爱心人士、企业提出的资助请求,他们总是说:我们生活过得去,还有比我们更苦的人,他们更需要帮助……

汇涓成河,大爱传递。在郑州市,在河南省,愈来愈多的爱心组织和爱心人士都在化感动为呵护与追随,不断加入到两位艺术家以及这个爱心家庭“但行善事,莫问前程”的大爱队伍中来。

传递大爱,行动践行。我们感动于王宽、王淑荣夫妇的故事,感动于他们的美德与善行——感动的过程,是认可的过程,也是接受的过程。认可与接受后,我们每个人更应该用行动践行。

“你不冷漠,这个世界就温暖。”汇涓成河,大爱传递,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让我们争做一名有温暖情怀的人,有坚定信仰的人,秉承美好价值观的人,用行动弘扬、传递爱与真诚的人。 郑旗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89247 2015-09-30 00:00:00 三 爱叫“王宽家”KeywordPh把他们抚养成人、培养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