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郑州好人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国庆长假,热闹不过“王宽家”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国庆长假,热闹不过“王宽家”
汪雯代表兄妹们,讲述他们心目中的爷爷奶奶

收养的5个孩子都回到爷爷奶奶家

陪二老过节,一大家人包饺子有说有唱

孩子们的心声:“爷爷奶奶,我们都已

长大成人,你们的爱心让我们来继续进行!”

国庆节前,9月30日的《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中原网及郑州人民广播电台、郑州电视台,以《在郑州,有一种爱叫“王宽家”》为题,集中报道了我市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王宽,退休后在茶座卖唱10年,抚养家乡6个孤儿的感人故事。

进入10月的郑州秋风渐凉,郑州人的心头却暖流涌动。“王宽家”的大爱,感动着郑州,感动着河南,感动着全国。即使在假期里,通过新媒体传播的“王宽家”,依然成为全国媒体关注的对象。

这个国庆假日里,听说孩子们都趁着放假要来陪两位老人过节,郑州晚报记者也再度来到“王宽家”,见证了一大家子欢聚一堂度过节日。

郑州全媒体记者 董黎 李娜 张翼飞 殷海涛 陈曦 卢静 文/图

A

看看5个孩子,现在都在干啥?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17年过去了,王宽夫妇收养的6个孤儿,5个已经长大成人,留在家乡的“渐冻人”孤儿华伟也被好好供养,直到18岁病重去世。

今年国庆节放假后,王宽夫妇和自己的儿女及外孙子王海龙,先回到周口淮阳老家探亲访友。平时几个孩子各忙各的,很难凑到一起,从放假头一天开始,他们就先后给王宽夫妇打电话,问他们什么时候回郑州,想趁着假期,陪二老一起过个节。最后,大家约定10月5日,孩子们回到他们曾经共同成长的英协花园的爷爷奶奶家中,欢聚一堂。

5个孩子被王宽夫妇收养时,年龄都偏小,所以管二老叫爷爷奶奶,管王宽夫妇的儿子和女儿叫爸爸妈妈。

现在孩子们大了,搬出去住,自食其力。

老大汪海波1987年生,在河南工程信息学校毕业,现就职于一家公司。

老二汪文胜1988年生,在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毕业,专业板胡,毕业后做过驾校教练,后来辞职,目前待业。

老三袁钱粮,1989年生,毕业于河南艺术职业学院,专业笙,毕业后进过剧团,后来自己租大学食堂窗口卖饭,生意不好,现在重新创业。

老四汪雯(女),1990年生,毕业于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现任河南省商务厅第二幼儿园幼儿教师。

老五汪欣(女),1993年生,毕业于河南工程学院,学的财务管理,今年6月毕业,现在某文化传播公司任职。

5日下午3点以后,王宽家的门铃陆续响起,长大成人的孩子们带着礼物,带着笑容,带着祝愿,从四面八方回来了。

王淑荣说,今天要让大家尝点新鲜的,在传统的肉菜饺子馅里,专门加入了南瓜,要吃一次南瓜馅的饺子!儿孙们都表示支持,他们把客厅大桌子上的东西腾干净,开始一起动手包饺子。

下饺子的过程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又想起了小时候组建乐队,一起演奏的情景。王淑荣说,当时的乐器还在家里放着呢,孩子们到得这么齐,不如再演奏一次,看看水平有没有退步。

汪文胜拿起了板胡,袁钱粮端起了笙,汪雯弹琵琶,汪欣奏古筝……温馨的大家庭里,又响起了优美动听的合奏。这个节日,真是比过年还要热闹。

B

王宽冒雪去表演:挣一点是一点,家这么大

汪雯是一位深受家长和孩子们喜爱的幼儿教师,她代表兄妹5个讲述了他们心目中的爷爷奶奶。

“妈妈生我时难产,走了。”汪雯说,自己的老家在周口淮阳县郑集乡农村,上面有两个哥哥,下面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四五岁时,爸爸也患病走了。

父母双亡,一下子撇下他们兄弟姊妹4人,日子过得特别艰难。“就靠爷爷一个劳力挣钱,为了我们,爷爷没白没黑地干。”谁知,屋漏偏逢连阴雨,爷本来身体不好,没过几年就因积劳成疾撒手人寰。

“后妈改嫁了,奶奶年纪也大了,4个孩子根本养活不了。”汪雯说,王宽爷爷和淑荣奶奶就帮着照顾他们,“在七八岁时,我和二哥文胜、妹妹汪欣从淮阳农村来到了郑州,又有了一个家。”

在汪雯的记忆里,尽管大石桥优胜南路的老房子仅有百十平方米,却住了快10口人,只得打地铺,但是特别温暖。“爷爷、奶奶对我们很好,就像亲孙女一样,我生病了爷爷会陪着我去打点滴,奶奶给我们做饭,教我们识字。”她说,“孩子们都是孤儿,来自不幸的家庭,爷爷奶奶一视同仁,从小到大,在郑州10多年,几乎没发生过什么别扭。”

汪雯在郑州从小学读到高中,“每次去上学,爷爷跑前跑后,为我的学业操了不少心”。她说,记得有一年冬天,刮着大风,下着大雪,特别寒冷,“爷爷要骑车去茶楼表演,我们心疼他,不让去,他说没事的,能挣一点是一点,毕竟家这么大。”那晚,爷爷还是去了。在她的印象中,爷爷很辛苦,去茶楼回来都是深夜了,他们已入睡了。

“爷爷奶奶,你们的爱心让我们来继续!”

汪雯说,养育之恩大于生育之恩,爷爷奶奶给了她第二次生命,给了她希望,给了她温暖、爱和幸福,让她由不幸女孩变成世界上最幸福的女孩。受爷爷奶奶爱心的熏陶和感染,汪雯和几个兄弟姊妹,也都把助人为乐当成了一种习惯。

在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上大学的时候,每到暑假,汪雯都会和爷爷奶奶回到淮阳老家,教当地的留守儿童唱戏、乐器演奏和舞蹈。每年都去,每次都要教二三十个孩子。

而在许昌求学期间,她和大学室友们自己排练舞蹈等文艺节目,经常到附近的敬老院给老人表演,给他们带去欢乐。

在郑州的幼儿园参加工作后,汪雯也经常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去年暑假,她周末在琴行教授琵琶。郑州女子监狱的一位领导找到她,说他们监狱也要排练节目,需要有老师教授弹琴。每周五去一次,他们派车接送。本来说是有报酬的,但汪雯拒绝了,义务教了很长一段时间。

汪雯默默做着好事,但大家还是知道了,称她为“最有爱心的幼儿园教师”。

她想通过晚报,向王宽夫妇两位老人表达她和所有孩子的心声:“爷爷奶奶,我们都已长大成人,你们可以放下肩上的担子歇歇了,你们的爱心让我们来为你们继续进行!”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89665 2015-10-08 00:00:00 四 国庆长假,热闹不过“王宽家”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