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郑州好人 上一版3  4下一版
视频录下13年“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全国媒体转
视频录下13年“
从最早收养孤儿

■《在郑州,有一种爱叫“王宽家”》追踪

今年国庆节前后,郑州报业集团及郑州人民广播电台、郑州电视台连续报道《在郑州,有一种爱叫“王宽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郑州市民发现,在自己身边,原来还有这样的大爱之家;而全国的读者、听众和观众,通过新媒体和当地媒体的转发和传播,也为郑州的“王宽家”深深感动。

昨日,《钱江晚报》《辽沈晚报》《呼和浩特晚报》《赣州晚报》《上饶晚报》《濮阳日报》等全国主流媒体,纷纷转载刊发了关于郑州“王宽家”的报道。《河南退休豫剧名家17年收养6孤儿》,像深秋里的一股暖流,令每一个看到报道的人心里都暖暖的。昨日下午,辽宁卫视《故事大王》的编导也联系到郑州晚报记者,表示他们看到网上转载的王宽家报道,要联系两位老人,近期到郑州进行专访,要把这个好故事讲给全国人民听。

国庆期间,跟随5个回家陪王宽王淑荣夫妇过节的孩子到家中采访的记者,在与两位老人聊天时,得知他们家中保存着不少参加电视节目的视频资料,便请他们在DVD中播放,结果,从中间又发现了鲜为人知的感人情节。

郑州全媒体记者 董黎 李娜 张翼飞 殷海涛 陈曦 卢静 张翼飞 文/图

片头旁白介绍

在郑州,有很多戏曲茶座,到茶座花钱点一段豫剧,就像在其他地方,去歌舞厅消费一样。来唱茶座的,绝大多数都是年轻的女演员。已经退了休的王宽也混迹其间,每晚跟着这些年轻演员在这些茶座之间赶场子。王宽不仅是国家一级演员,退休之前还担任郑州豫剧团的业务副团长,是豫剧界的名角。按理说,王宽夫妇的退休工资已经够高的了,他为什么还要每天去茶楼赶场子呢?原来是为了几个从淮阳老家来的孩子,这说来话可就长了……

王淑荣介绍了

几个孩子的情况

老大汪海波,当年15岁。

他两岁的时候,爸爸外出打工,就不回来了,不要他和他妈妈了。他妈妈患了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后来开刀借不少钱,他们家困难得都没有点过灯,连个板凳都没有。汪海波的妈妈一见到我们就哭,说:“求求你们!把我的孩子带走吧,我实在没有能力养活这个孩子。”

袁钱粮,当年12岁。

他是个孤儿,8个月大的时候他父亲得白血病死了,1岁的时候,他妈妈就改嫁了。

汪文胜,当年13岁;汪雯,当年11岁;汪欣,当年7岁。

这3个孩子是兄妹,父母双亡,爷爷患肺癌已经去世。家中还有一位74岁的奶奶。

第一个视频,播放出来一看画面就知道年代久远。它是浙江卫视《记录》栏目2001年7月拍摄的, 题目是《好人好戏》。这是最早记录王宽夫妇收养孤儿的电视节目。

退了休的老两口已经有了不小的负担

他们的外孙王海龙,当年12岁。

儿子下岗,外孙王海龙从4岁开始,发现患有“渐冻症”,全身肌肉会不断萎缩。从那时起,王宽夫妇就把王海龙接到自己身边抚养,为求医已经花了8万多元。当时王海龙的下肢已经瘫痪……

王宽说:“没有钱是养不了孩子的。凭我们的工资去养他们,根本养不起。那不是一笔小开销。我必须要挣钱,只要没有事,我每天晚上去唱茶楼。茶楼就是一个挣钱的地方,说白了,也就是‘卖唱’的地方。”一个表演艺术家,要去茶楼里面卖唱,那滋味……要是还没人点戏,真是比打脸都难受。

当时,汪海波在一年前被王宽夫妇接到了郑州, 另4个孩子暂时还留在村里,由王宽夫妇资助他们的生活费用,逢年过节,也被接到郑州。王宽当年61岁。他说:我要和时间赛跑,不挣钱,孩子们吃什么。他每晚骑着自行车,尽可能多跑几个茶楼,多争取一些演唱的机会。

别人经常问:你们为什么要收养这几个孩子?

王淑荣说:“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我们这种爱心,不是一天两天积成的,也不是一件事两件事积成的。王宽老家的父母都已经去世。我家里也没什么人了。但我们家乡观念特别强,还是想着要经常回去看看乡里乡亲、亲戚邻居。”

王宽说:“我也是苦孩子出身,当年之所以选择学戏,就是为了能吃个饱饭。在我小时候家里困难的时候,也是乡亲们无私地帮助了我,所以,我成了名演员,有了能力,一定要回报家乡,做些力所能及的善事。现在我横下一条心:我要长期干下去,我要继续唱,永远地唱下去,我一直要唱到我的孩子们成才。”

在这期节目播出不久,王宽夫妇把老家的4个孩子也接到了郑州,和他们一起生活。他和老伴儿的担子更重了。

国内媒体纷纷转载刊发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89791 2015-10-09 00:00:00 五 视频录下13年“KeywordPh从最早收养孤儿全国媒体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