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7版:中牟播报 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东有坡地西有沙,莲花池里开莲花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东有坡地西有沙,莲花池里开莲花
老人所指之处就是老井旧址
村中的百年老房
老寺岗村北老寺岗

东有坡地西有沙,莲花池里开莲花。西有沙岗种瓜田,东有坡地种庄稼。有大坡、有小坡,东西雷坡鸭娃坡,坡坡连着一条河,淹了吃小鱼儿,旱了吃地梨儿。不淹不旱吃麦仁儿。走进中牟县刁家乡莲花池村,至今犹能听到这首流传了多少年的脍炙人口的顺口溜儿。莲花池村位于中牟县刁家乡中部,过去因村里藕池多,藕池里长的莲菜色白,酥脆无渣,方圆十里八乡外村人相继迁入,故称“莲花池”。

记者 张朝晖 中牟播报 谢鹏飞 岳星朵

通讯员 孙军强 文/图

秦砖汉瓦青铜币

传说神泉直通海

莲花池村村民韩务正,今年70岁,在村里可是位大名人,“能写,能画,喜好文学,是村里的大文学家”,乡亲这么形容他。从盘古开天地到新中国成立,韩务正写成了一部快板书,又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写成了“三字经”,写自己的健康养生法等不计其数,就连村里很多墙体上的字画也都是他写画上去的。

“以前村里不大,只有不到一千口人,经济也较为落后,就拿吃水来说,在压水井之前村里所有人都是靠一口土井吃水。”韩务正说,土井直径大约两米,水位很高,夏天的时候趴在地上用手都可以舀到水。由于村里人都靠那口井生存,时间久了就被人传神了,说那口井直通大海,还有的说这就是个神泉。

村内姓氏较多,有韩、李、刘、胡、吴、杨、冯、蒿、樊、海,共十姓,后因樊、海二姓回原籍认祖归宗,现有八姓。

据老人代代传说,本村韩氏人是本乡韩家村迁入,李姓人是开封县李店村迁入,胡姓人是姚家乡小胡村迁入村北一华里处,名曰:金砖胡村,后因风沙所至,又迁入该村内,清道光年间,还出现文、武秀才。其他几姓也均由外地迁入。1975年北水南调打高底河时还在村北,挖出过半竹篮方孔青铜硬币,村北胡家坟前田里还有不少砖瓦碎块,现在还称谓瓦茬地。在村的西面村民挖红薯窖,还挖出过古青铜镜。西北地犁地时,还犁出过规模不大的古墓圈葬。总之,村庄历史悠久,年深久远,也无据可考,不过是传说而已。

为民请命杨督堂

巧传圣旨诛恶僧

今距本村北一公里处有一冢岗,名曰:老寺岗。原有4棵柏树,前几年因天气干旱死了一棵,现有三棵古柏。树龄约有200年,冢岗高20多米,占地面积10亩左右,上有碎砖瓦砾。据传,以前在这里有座古庙,寺内住有和尚数名,行为不轨,常在附近村边欺男霸女,惹起民愤,村民无奈找到附近村里的一朝中杨氏官吏,身拜督堂之职,诉说情况,杨督堂便上奏皇上,请皇上定夺,皇上听了,生了恻隐之心,说:出家人犯罪就该罢。杨督堂听了,甚是不悦,但皇上金口玉言,也只好作罢。下朝一想,何不以罢作靶,智除恶僧,回家随即转告乡人说,皇上口谕:出家人犯罪就该罢(靶),乡人得到圣谕就把寺庙和尚用绳绑住,栽到坑里,套上牲口,用靶把这些恶僧靶死了。从此也没有这个寺庙了,只剩下一片土岗。

上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平整土地,也把周边的几个小岗全平了,只剩下一个最高大的,后人称为老寺岗。

一度曾兴梨园风 五彩缤纷甩灯笼

莲花池村上世纪50年代初,有一民间越调剧团,先后请来了4位老教师,有红脸王郭喜生、郑州市张桂兰越调剧团的沙振江,郑州市南花剧团的红脸李金锡、油房王村板胡大师王小保,农闲时学戏、唱戏,放开喉咙歌唱新生活,能演出古装戏现代戏20多场,方圆几十里的人也纷纷来请剧团演出。可惜1973年大队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剧团解散,老演员所剩也寥寥无几,只有80多岁拉弦刘小三和78岁唱武生的张永振,张永振后改唱为河南坠子,2011年中牟县广电旅游局为其发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证书。

“村里原来唱越剧的很多,现在就剩我自己了。” 78岁的张永振介绍,剧团是在1946年创立,取名为农村业余剧团,鼎盛时人数达50~60人,当时在全县是数得着的,只要逢年过节就会给村里、县里唱戏,来看戏人数能达1000多人,人山人海。1973年成立宣传队后,他负责招人学唱《沙家浜》、《红灯记》等革命现代剧,当时人数达20多人,在过年时为群众演唱,宣传革命工作。随着时代的变迁,近年来村里学戏不是很景气,现在为止就剩他和当年越调剧团拉弦刘小三两人。

莲花池的文娱项目抬老四、扎老山和柔花也是民间艺术的一大亮点。所谓抬老四就是每到正月十五小年时,村里就有民间艺人组织,化妆成县官和官太太,坐在几个人抬着的老杆上,后有随从人员簇拥,压着老杆,一起一伏,抬着在大街上嬉闹。扎老山是用竹竿扎成长长的篱笆状。在竹竿的交叉处,甩上些泥巴,放上灯盏,在各家各户蒸的黄面,远远望去好像一座灯山,也点缀了节日的气氛。

今年80岁老人胡小有年轻时候就是耍 “柔花”的好手,“柔花”也叫甩灯笼,是用一些木炭硫黄和碎白茬梨面一层一层放在一个铁丝灯笼外壳里,用2米长的铁丝绳绑在铲麦的长杆上,一个人站在中间,把灯笼点着,把长杆一头插在地里,用力把灯笼转圈甩,约有20分钟,待灯笼里的铁犁面烧成铁汁,从灯里甩出,洒在周围的树上、地上、墙上和障碍物上,射出五彩缤纷的火花,甚是好看。

三味书屋办学堂 重教兴文走四方

清道光年间,莲花池村有几家大户,请来私塾先生文人,在大户人家的闲房里,办了一个学堂,与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相仿。大户人家的孩子则在这里念四书五经。

据传,当时请过尉氏县郑店村陈智贤,程锡九,本村的文人胡清锋、韩燕鸣,刘广昌几位先生教书。1949年新中国成立,政府就派来了数位老师在村小学任教。有姚家乡绪张村的孙绪英、黄店乡候庄村的王民生,冯家村的冯安兰,八府赵村的赵国超,东谢村的谢建勋等几位公办老师在此任教,直到文革时候,村校由大队办,才有本村民办教师任教,当时的耕读班六个班级、七位老师,130多名学生,均在没收地主的院子里上课。1975年在驻农村工作组长王勤瑞的领导下,在村西南角盖起了17间红瓦房,把学校从村内迁出。1999年又在支部书记刘付有的领导下,村上筹资,翻修旧房,盖起了500平方米,上下18间的2层教学楼,随着教育布局的不断调整,现只有3个教学班,4名教师,50名学生。

该村自1949年建校,66年来,从莲花池这个文化摇篮里就走出了3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如兰州机动车辆厂党委书记张永昌(工程师)、河南省农牧厅的张国彦博士,郑州大学招生办副主任杨根顺硕士、上海军医大学的刘志勇硕士,华北石油管理通讯处的韩彦德,河南省教育厅财会办的胡玉先,从事大中小学任教的教师十几名,从事各行业、各战线的建设者举不胜举,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90158 2015-10-12 00:00:00 一 东有坡地西有沙,莲花池里开莲花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