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凡人小事: “打礼花”的小炉匠 今年88岁的柴书文是新郑市梨河镇皇甫蔡村柴楼的村民,年轻时是家喻户晓的小炉匠,他也是孩子们都喜欢的“打礼花”牛人,每年的元宵节孩子们都等着他回来打“礼花”,造“火树银花”美景。 走街串巷修破锅 得到称号“小炉匠” 柴书文告诉记者,他家里几代人都是以修补锅、炉为生,弟兄三个。作为家里的老大,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他早早地把父亲的手艺接过来,开始学着如何补好每一口破锅,挣钱养家。慢慢的补锅手艺练得炉火纯青,也有了“小炉匠”的称号。 为了能够挣更多的钱,“小炉匠”柴书文开始到更远的地方去找生意做。挑着挑子步行走到了陕西咸阳,边走边寻找生计,同时也听到了不少的好听故事。柴书文回忆说:“当时我十几岁也是爱听故事的年纪,听到别人讲故事就是不睡觉也要听完,然后回家乡的时候开始和同龄的小伙们‘炫耀’演讲一下。”讲起年轻时候柴书文有说不完的话。 各种故事吸引人 孩子喜欢“小炉匠” 听他故事长大的柴军朴告诉记者:“小时候村里没什么娱乐活动,夜晚闲下来,我们小点的孩子就会围着柴书文央求他讲故事,历史典故、神鬼狐仙,还有吓人的鬼故事。” “打礼花”手艺赢得喝彩 上世纪50年代村民买不起像样的礼花爆竹,为了营造热闹的气氛,用铁汁水击打而成的“礼花”成了村民们都喜欢的娱乐活动。 柴书文说:“打礼花的温度和铁水都很有讲究,白沙犁面生铁最佳。”对于“打礼花”的经历,柴军朴也是记忆犹新,一树银花照得村里亮堂堂,赢得大家喝彩声不断。 手艺没人继承遗憾 如今烟花爆竹替代了“打礼花”,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柴书文打铁修锅的手艺也没有再继续经营,儿孙也都选择了别的职业。当时“打礼花”的工具也零散分布在几个兄弟家里不好找全。没有人能继承“打礼花”的手艺是柴书文最为遗憾的事了。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