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有一种爱,叫“王宽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王宽家”帮助过的人
“德不孤必有邻,帮‘王宽家’应该的”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王宽家”爱心同行者,我们找到了几位
当年帮孩子们上学的张校长说:
“德不孤必有邻,帮‘王宽家’应该的”
2002年,“王宽家”在金水区马头岗义演
郑州慈善日到来之际,王宽义演慰问医院病友

“王宽家”爱心同行者,我们找到了几位

当年帮孩子们上学的张校长说:

昨天是重阳节,“王宽家”早早就开始张罗,要去市内的敬老院慰问义演,几天前的郑州慈善日之际,他们刚刚为一家医院举办的慈善晚会义演。慰问义演,是“王宽家”特有的“家风”,所以,当昨天先后联系了两家分别位于南三环和西三环的敬老院,都因各种原因没能如愿前去时,王宽夫妇和孩子们很遗憾:“没能为养老院的老人们尽点心、做点事,心里空落落的。”

这个养育了6个孤儿的“最有爱心的家庭”,把爱的温暖再不断播撒出去,似乎已成了一种本能。王宽总说:“养育这些孩子,离不开这一路爱心同路人的支持,所以,我们更应该帮助需要关爱的人们。”“王宽家”忘不了一路相扶的爱心同行者,也牵挂着那些曾经帮助过的人。

于是,10月13日以来,郑州全媒体共同发起了寻找 “王宽家”爱心同行者的行动,一个多星期过去了,我们陆陆续续地找到了他们。

郑州全媒体记者

董黎 秦华 张翼飞 殷海涛

梁艳 陈曦/文 丁友明/图

帮孩子们上学的张校长:

“‘王宽家’因爱有道,得道多助,应该的”

按照读者提供的线索,记者最先找到了王宽夫妇一直感念的张校长。

当年,孩子们从淮阳老家接到郑州后,因为没有郑州户口,跑了四五家学校,磨破了嘴皮,也没学校答应接收孩子们。走投无路的王宽夫妇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找到了南阳路一小的张校长,张校长了解到这些孩子都是两位老人收养的,很是感动,当即表示免费接收孩子们!喜出望外的老两口高兴得几天几夜都没睡好觉。平静下来,兴奋的二人才想起来,竟然忘记询问张校长的姓名。

现在,在媒体的帮助下,王宽夫妇知道了张校长的名字——他叫张进。

20日晚上,王宽、王淑荣打通了张进的电话。故人“重逢”,无语凝噎,王淑荣激动得拿电话的手都不由自主地颤抖:“张校长,我们都找你好多年了,一直找不到你,当年如果不是你,孩子们都要失学了,现在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了,我们全家想当面谢谢你!”

张进的声音透出欣慰:“我是做教育工作的,这都是应该做的事,总不能让孩子们没学上,只要孩子们好,比什么都强。”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老校长说:“古语说,德不孤,必有邻,‘王宽家’因爱有道,得道多助,帮助他们是应该的。”

第一个报道王宽的《郑州晚报》记者:

“祝最有爱心家庭明天会更好”

记者也联系到了当时第一个报道王宽的《郑州晚报》记者,虽然他已经不在报社工作了,而且距当时的报道已经14年时间,但他依然对那次采访很有感触:“我当时采访过王宽老师3次,觉得老两口特别不容易,都退休了还收养了那么多孤儿。”他说,这么多年,自己虽然没有再与王宽家联系,但事隔多年再次看到“王宽家”的报道,他仍然很关注这个特殊家庭,祝福这个家庭“明天会更好”。

范军、朱时茂都帮过海龙

王宽感恩:“他们的扶持,让我更有动力”

记者采访中还了解到,我省著名表演艺术家范军曾多次给患有“渐冻症”的王海龙捐款,去年王海龙举办个人演唱会的时候他还登台助阵;安利公司的郑新清、周帆扬夫妇给孩子送学费和营养品,持续十几年从未间断;著名演员朱时茂表示要“帮王海龙联系医院治病”;武警河南总队医院知道了“王宽家”的故事后,免费帮王海龙做了干细胞移植,并表示“今后王海龙有什么不舒服尽管来我们这里看,全部免费”。

提到他们,王宽充满感恩:“他们的扶持,帮助我们走过了这一路上的沟沟坎坎,让我更有动力,我也希望我们能为社会付出更多的爱心。”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92416 2015-10-22 00:00:00 四 “德不孤必有邻,帮‘王宽家’应该的”KeywordPh“王宽家”爱心同行者,我们找到了几位
当年帮孩子们上学的张校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