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4版:新都万象 大禹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在路上(八) 创业时代
书画名家齐聚大禹故里挥毫泼墨
市民在大禹园晨练
河南大禹文化产业集团
拟打造千亩牡丹园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在路上(八) 创业时代

题记

一个人来到这人世间,到底给社会,甚至是给未来留下些什么?除了有形资产外,更主要的是无形资产,即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强大坚忍的灵魂。

每一个强大的人,都曾咬着牙度过一段艰辛的日子。走过去了,就别有洞天。他们如春花,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绽放;他们的足迹是时代的印记;他们如永恒的星光,在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

今天,穿越时空,沿着登封市河南鑫地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青山的成长足迹,探入其过往世界。从他的足迹中,不仅能看到他个人的奋斗历程,还能看到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迁。他的经历是登封乃至中国30年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岁月在延伸,他的步伐越来越稳健、路越走越宽广……

讲述创业者

励志故事

长篇

连载

成功人士大抵都有一个共同点:坎坷的里程,不屈的斗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改革开放初期的下海人士各有各的精彩传奇,并不是“钱如雨下”,而是充满更多可能性的人生。我们或许一辈子都无法复制这个群体所呈现出的复杂性,但是因年轻的王青山,让我们得以知道藏在时代空白处的生意老板们的真实传奇。

离开学校后的王青山听从了父母的安排,去登封市东金店乡上班,只是一名临时工。当然,干得好,几年后就可以“转正”,成为当时人人羡慕的吃财政饭的“国家人”。

但是上班两年多后,王青山有了别样的想法。

20世纪80年代,大伙都能吃饱饭了,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许多人都开始下海,22岁的王青山也启程了。他想做生意,缘于一个“煤”字。登封矿产资源丰富,各类矿产41种,煤炭储量31亿吨,是全国15个商品煤生产基地之一。然而,当时的煤炭形势并不乐观,收益与风险并存。虽然如此,王青山还是看到了煤炭的巨大商机。

两种选择,两种人生。

经过多方考察,王青山说服父母,开始了他的商业旅程——在白坪乡开了一家煤矿机电设备配件物资站。

他东奔西跑,不辞劳苦,谈合作,跑经销……那个时候,在父亲眼中,王青山虽然如此年轻,但身体和眼睛里却都流露出一种坚强的气息,似乎有一个强大的心脏,传递着特别的自信、胆量以及坚韧的精神。

“早上出去穿的白衬衣是崭新的,下午回来就成为‘黑衬衣’。”王青山每天骑着摩托车,联系市场,把生意辐射到白坪乡、大金店镇等乡镇。“当时,煤炭形势刚起步,运气也好,只要谈合作就能成功。虽然开始没有经验,但是很快乐。”那时,把设备送到煤矿,一个月就赚到在乡里上班10年的工资。

王青山意气风发地站在小镇供销社前。那时的供销社是镇上最漂亮的建筑,一楼是铺面,二楼是住宿,墙面上刷了油漆,显得很光鲜,隔老远都能看见,是小镇的标志性建筑。王青山想,我一定要盖比这更漂亮的房子,让家人住、让爱人住。年轻的他觉得这才是快意人生。

作者 孙淑霞 (未完待续)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92492 2015-10-22 00:00:00 四 在路上(八) 创业时代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