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静静的村庄飘着和谐调,晴朗的天空下鸽子飞翔。”10月10日,一群白鸽飞过蓝蓝的天空,飞向了位于登封市石道乡王楼村的护村碉楼顶端。一座孤寂的老楼,一条蜿蜒的小河,一群戏水的鸭子,一头悠闲的黄牛,一地金黄的落叶,好一幅秋天美景图。 登封播报 刘俊苗 付文龙 文/图 “炮楼”并非和“炮”有关 据了解,王楼村大部分人姓王,是明朝万历年间一王姓富豪的后人,护村碉楼是此富豪为了看护家园和农田而修建的,但是村里人习惯叫该楼为“炮楼”。 一路上我们摸索着来到炮楼前,一座高大而沧桑的老楼呈现在眼前,一群群鸽子在楼顶闭眼休憩。楼的南面一座碑文介绍:“护村碉楼位于登封市石道乡王楼村西部。该楼坐南面北,砖木结构,五层,长4.07米,宽3.23米,高16.40米,硬山式小瓦覆顶。” 随后,我们一行进入楼内,在一楼墙壁上镶嵌的碑文《重修王楼碑志》上记载,此楼建于明万历年王姓始祖。楼内东南角上方,有一个6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开口,下边放了一张简易的木梯,由此可以登到2楼。随后我们尝试登上2楼,发现通往2楼的开口只容一个正常体型的人通过,体格稍胖的话可能会卡在当中。由于鸽子常年居住在该楼内部,登上2楼后,发现脚下已经干透的鸽子粪便达到20厘米厚。除去墙的北面有个不大的窗户,其他墙面则为封闭式。楼内墙壁为泥土塑成,有些脱落的地方则显露出青砖,楼顶和窗户有些部位则用木头搭建而成。 由于此楼常年不进人,我们担心木梯不够安全,所以并没有继续往3楼登,选择了原路退回1楼。 一座“炮楼”两段传说 “你们刚刚在2楼看到的那个窗户,就是护院站立的地方,他们通过窗户观察低处村内北面的情况。”该村村委委员王建玉说着带我们围炮楼转了一圈。发现在3楼的位置,南面有个窗口,4楼窗户的位置开在北面,和2楼是同一个方位。最高层5楼则4面都有窗户,南北两面墙各2扇窗户,东西两面墙各一扇。“听老一辈人说,古时候不论白天还是黑夜,这座楼的每一层都有护院,他们不停地巡视村子周围。”王建玉告诉我们,原来村子的南边和北边各有一座大门,“我们这南北大门是为了防贼防坏人,一到晚上就会关上,一直到我小时候还有这个习俗,只是后来门坏了,如今连痕迹都没有留下。” 然而住在炮楼正北边,今年78岁的王中富却给我们讲述了另外一个传说。说的还是王家那个富豪祖先,那时王家刚刚娶回家一个媳妇,媳妇娘家是外村的,嫁到王家后,经常思念自己的娘家,王富豪一声令下说:“不要紧,我会为你解决思乡之情的。”于是就建了这座炮楼,以方便新娶的媳妇站在上边,遥望自己的娘家。同时为了怡情美化环境,还在炮楼周围种上了许多名贵花树。 “前几年在炮楼的西北面,还有一棵遗留下来的白牡丹,一到花开季,一朵朵白牡丹不仅开的洁白,花朵还十分大,只是后来被同村人挖回自家种植,又开了几年花,彻底死掉了。”王中富说,这座炮楼有传说是望家楼,楼内常年生活无人管理的鸽子,是他们的和平鸽。“小时候,常爬到楼内玩耍,有一次抓了一只小鸽子,回家后奶奶把我好一顿训斥,我当场就把小鸽子又放回了楼内。”如今村里人都把这座楼和这群鸽子当作他们的和平信念。 历经沧桑几经沉浮 “炮楼”距今已经经历了400年的风雨吹打。1958年,因某种原因炮楼的房顶被拆掉了,后来因为种种阻拦,墙体被保护下来。只是没有顶的房子,更容易遭受风雨的侵蚀,最终无顶炮楼在风雨中摇曳了几十年。直到1990年,村里募集了一些钱款,根据以前楼顶的模样开始修复,王建玉就是此次修复中的一员。“我们请人把房顶修复后,对每层楼也进行了维护。”王建玉说修复过程中,楼内的墙体是纯泥土经过一层层打压制成的土坏。每层楼顶除了木头,还有一层马扎泥(由泥和麦秆制成),整个楼的外部则有砖瓦建成。经过王建玉的描述,我们了解到那些土坯有20厘米厚,40厘米宽,60厘米长,很难挪动,必须使用全身的力气才能勉强拿起来放到需要修复的地方。 在王氏子孙的努力下,一周过后,炮楼被修复完整了。因为当时外面墙体已经出现裂缝,这次修复用上了粗钢筋,把楼体紧紧地固定起来,防止裂缝继续恶化。今天我们还能看到楼上宽宽的裂缝,以及那起到保护作用的钢筋。直到2014年,为了加强对炮楼的保护,防止无所事事的人随便进入炮楼,王氏子孙又在炮楼北面的正门口处,加盖了一间简易房。 临走时,听着“咕咕咕”的鸽子叫声,我们回身再次遥望炮楼,她依然静静地矗立在哪儿,继续诉说着她的沧桑。 历经沧桑的“炮楼”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