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E08版:二七播报 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德化街:一座城市的商业文脉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德化街:一座城市的商业文脉
——郑州市文联副主席程韬光专访
人物名片 程韬光:行走在唐诗与德化街之间 程韬光,当代青年学者、作家、诗人、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1969年生于邓州,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担任大型国企高管多年,出版著作多部。现任郑州市文联副主席,郑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南省第七届文联委员,河南杜甫研究会副主席,河南文学院签约作家,中央电视台签约编

程韬光刚刚完成一部大书《百年德化》,相关单位和公司正准备拍成大电影《德化风云》,并已被列为河南省精品文化工程。

内容是关于德化街的,“百年德化,以德化人,我对德化街很有感情。”

有感情,是因为离得够近,在生命中某一个时段,与此,有交集。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来到郑州入商界,他见证二七商圈的风云变幻;20年后转身入文坛,他醉心文字,行走在唐宋大家的故事里,同时,笔触随着思绪,绵延在德化街百年历史的跌宕起伏中。

11月4日下午,程韬光接受记者专访时,将德化街的百年历史概况为了一句话:一座城市的商业文脉。

记者 范光华 通讯员 陈昊/文 图片由程韬光提供

初到郑州,恰逢亚细亚引发商战

1990年,刚从中南财经大学毕业的程韬光,背着老式书包,来到郑州,来找工作。书包里装满了大学期间的获奖证书,这让他底气十足,虽然没有明确目标,但有方向,“看哪座楼高就去哪里找工作”。

碧沙岗对面的商业大厦,在西区当时是最高最大的商业建筑了,老总对他颇为赏识,20岁出头的程韬光一脚迈入郑州商业的大门。

那时,他对郑州的第一印象就是,商业气息很浓厚。

因为,闻名全国的亚细亚商场和由它引发的商战,已有雏形。

1991年.二七广场周边,亚细亚商场、天然商厦、商城大厦等商场都将竣工。郑州市民在期盼着更方便购物的时候,还未曾料到,这里,将上演一场“世纪商战”。

彼时,传统的商业还受计划经济影响,属于卖方市场。

亚细亚商场的开业,引发了整个郑州商界的关注——

在布局上,打破传统的集中柜台摆放格局,开放式柜台让消费者能近距离接触观看商品,还有漂亮的女导购引导介绍商品;

在服务规范和服务意识方面,提出了把文化和人性服务导入商业的理念。每天早上身着统一制服的年轻姑娘小伙儿集中升旗,总是能吸引大批的市民围观,很多人在仪式结束后,便随着他们的引导,进入商场购物。

在央视黄金时段打广告,在靠“不怕不卖钱,就怕货不全”口碑相传的传统商业模式下,更是显得“另类”。

一时间,有电梯、有漂亮导购、做广告、搞打折的“亚细亚模式”引发了郑州商战,使传统商业理念和现代商业理念发生激烈的碰撞和冲突。1993年之后,其他商场开始逐渐接受亚细亚的经营方式。“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商业经营手法的改变,使郑州商界充满活力,素有商业人文传统的德化街更是商业活跃的舞台。”程韬光说。

近观德化,亲历“四大名街”的辉煌

1997年,任职郑州百货大楼副总经理后,程韬光离德化街的距离更近了,他审视的目光,开始更细致地观察这个街道和它的历史,以及行走在街上的人。

他说,德化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末。德化街始建于公元1905年。1901年京汉铁路建成通车后,带动了郑州商业的发展。当时的街道以苑陵街为界,南名天中里,北名惠人街。后因“惠”与“毁”谐音受商人忌讳,清末举人刘邦骥与众商合议,取“德化育人”之意,定名德化街,并沿用至今。近代郑州,无论是城市的发展还是商业的发展都是以二七广场和德化街为中心来辐射的。

在程韬光的印象中,上世纪90年代的德化街和火车站附近,常见这样的场景——肩挑手提的人群蜂拥而出,拉货的三轮车扎堆儿,自行车都难过去。当时,集聚到德化街的货物来自全国各地,主力是从江浙和广东等地运过来的各式商品。

繁荣,是因为改革的春风吹醒了大家的经济头脑,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也是因为郑州地处全国交通枢纽位置,这里临近火车站,交通便利,当时高速路网还没有建起来,火车货运的魅力无可替代。

丰富的货源和人流,给二七商圈带来了辉煌,也给这条百年老街注入了活力和生机。德化街上有名的老店铺如三得利眼镜店,老蔡记蒸饺、葛记焖饼等,依据优越的地理优势和河南商人吃苦耐劳、诚信经营的原则,随着现代商业再次焕发青春。郑州的德化街和南京的春熙路、武汉的汉正街、北京的王府井,为当时“中国四大名街”,辉煌一时。

1996年以后,随着亚细亚这轮“野太阳”的陨落和商业的细分,加之,政府对德化街升级改造,喧嚣的德化街开始进入一个较长时间的调整期,逐渐失去光芒。究其因,“虽然二七商圈和德化街有很深厚的商业文脉,但没有更好地挖掘,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特色和个性,缺乏准确的商业定位,更为关键的在于缺乏文化引领。”

寄情笔墨,书写百年德化传承

2012年,程韬光转任郑州市文联副主席。写作,由下班后挤时间,变成了生活新常态。

程韬光说,德化街的故事,是郑州商业的缩影。

他决定把这个故事付诸笔墨和银屏。百年沧桑的老街,在他笔下,浓缩成了60万字的家族兴衰。

说起创作初衷,程韬光说,一是对德化街的商业有感情,二是对这里承载的人文精神有感触。

德化街上偶遇的两个普通人的故事,一直在他脑子里盘旋:

上世纪90年代,皮鞋刚流行时,质量不太好,德化街上一个修鞋匠生意就好了起来。

程韬光发现,只要客人给的钱里有五分钱的,鞋匠就只收五分钱。一问才知道,鞋匠小时候父亲去世,母亲迫于生计改嫁给德化街上一个生意人,但继父不允许他们兄弟一起生活,母亲给了他和哥哥五分钱后,随生意人离开,此生再也没见过。五分钱,承载着鞋匠对亲情的期盼……

1998年秋天,他在德化街的老蔡记陪友人吃饭,出来时发现外面下着雨,门口一个白发苍苍的侏儒老太太伸出树叶般的枯手向他乞讨。询问得知,1938年2月14日,老太太一家在日本轰炸时失散,她和侄子相依为命,她不想拖累侄子,就讨点钱帮衬家里。

“当时内心非常震惊,感慨这位老太太生命力的顽强。”程韬光感慨地说,“还有那些帮着商家搬弄货物的民工,还有那些不辞辛苦穿梭的生意人和普通市民……德化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如蚂蚁般忙碌、平淡地活着,可正是因为这些普通人才扛起了整个德化街以及郑州这座城市。”

经过精心构思,《百年德化》初稿已成。在程韬光的笔下,以郑县人赵志仁一家三代的命运为切入点,从1876年到现在,百年德化随着铁路的开通而兴,历经清末、民国、抗战、内战、公私合营及新城镇化发展,风云变幻的局势和跌宕起伏的人生在这里交错,最终,在国际商都建设的进程中,德化街抓住机遇全面提升形象,重新成为了郑州乃至全国的商业地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697758 2015-11-12 00:00:00 四 德化街:一座城市的商业文脉KeywordPh——郑州市文联副主席程韬光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