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8版:文化产业 上一版3
陈学冬说当“小鲜爸”感觉奇妙
晒自拍“看气质”刷屏朋友圈
《惜别》不能回避“生死观”
省国税系统
文学协会年会召开
央视前女主持人方静
因癌症病逝 年仅44岁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惜别》不能回避“生死观”

作家止庵与郑州读者分享新作

随笔、传记作家止庵昨日莅郑,与郑州读者一起分享新作《惜别》。这是止庵在母亲去世三年后沉淀而成的生死体悟,全书以母亲的离去为起点,片断式地向回追溯。“我们与死者的关系,也是与生者的关系。人和故者的情感,就是生前情感的延续。”对比古今,止庵认为:“古代对丧事看得特别重,而现在的丧事却草草了之。中国人不应该这样,有了牵挂,才有家庭荣辱感,人在社会上才会有所为、有所不为。” 郑州晚报记者 尚新娇 实习生 王世瑾 文/图

探讨生死,其中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生死观。止庵表示自己很矛盾:“外来的思想对我们有着很深的影响,不管是天堂还是轮回,对于生者和死者都是很大的安慰,我对这两种看法都很感兴趣,但因为我是学医出身,从医理角度来看是不支持的,所以在思想上很矛盾。”他说,自己想把这件事继续想清楚,在“天堂”和“轮回”来到中国之前,中国人关于生死是怎样的想法,这也是想写这部书的缘由。

面对提问,止庵笑称自己并不是哲人,不能教会大家怎样解脱:“我想说的是,面对逝者就如同面对大海,你不能阻止它的潮起潮落,但是在退潮的时候,不是转身就走,而是坐在那里慢慢看着它走。“古代人对亲人的丧事比现在人看得重,所以古代的祭祀会有很多讲究,其中一个就是守孝。”止庵说,孔子逝世后,所有人都是守孝三年,只有子贡守了6年,因为他心不安,“所以我们跟故者的关系就是心安,我想表达的也是生者与死者的情感关系,以及生者与生者的情感关系。在这本书中,母亲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03862 2015-12-07 00:00:00 一 《惜别》不能回避“生死观”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