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炎黄广场的小树林里,一位剃头师傅正在为顾客剃头、刮脸。只见师傅熟练地撑起围布,一把锋利的剃刀“游走”在顾客的脸上,“嗞嗞拉拉”的声音中,胡须落地。一张热毛巾敷过之后,顾客抬起头,长吐了一口气:“舒服!” 很久以前,集市上、马路边,一刀、一椅、一水桶,一推、一刮、一清洗,20多分钟,一头乱发变得整齐清爽。街头剃头匠们从事着坚守了几十年的老行当:剃头、洗眼、挖耳。在各式发廊的映衬下,他们渐渐被淹没在了时代的步伐中。新郑播报 崔靓 30年剃头不已 趁着剃头师傅空闲,记者和他聊了起来。师傅叫黄保全,是新郑本地人,今年47岁,是个随遇而安的剃头匠,干这行已30年了。“以前剃头很吃香,收入很不错。”黄保全告诉记者,17岁时,他拜一位理发师为师,从此,便背起工具箱,开始了剃头生涯。 黄保全说,他现在不靠剃头赚的钱养家糊口,之所以现在还干老本行,一是为了给街边老人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剃头”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记者注意到,黄保全身边小三轮车上的一个小篮子里,擦刀布、电推剪、梳子等剃头工具一应俱全。黄保全抖了抖手上的剃刀说:“用了这么多年,稍磨一下还是锋利无比。” 绝活儿刀锋洗眼 此时,来了一位顾客。一番忙碌后,黄保全很快为顾客理好了一头清爽的短发。然后他将椅子放平,让顾客躺好,左手翻开顾客的眼睛,右手将锋利的刀片伸进眼里,贴着眼球划过。再用一根铁制的圆棒,在眼里来回扫动,惊得记者屏住了呼吸。刚刚洗过眼后,顾客眼泪一流,慢慢从椅子上坐起来,很享受地说:“每次洗眼都有点担心,动都不敢动,不过洗完后非常舒服。” “洗眼时手腕要用巧劲,要稳。这刀是开了刃的,功夫不到家很容易出事。”黄保全说,很多顾客试过一次之后觉得很舒服,每次来理发都要洗眼。 “刀锋洗眼就要失传了” “这些都是老顾客,其中一些人已经在我这儿理了很久了。”提起这些铁杆“粉丝”,黄保全很自豪,但谈到未来,黄保全流露出一丝担忧,“现在的年轻人都嫌这个活儿不讲究,不如在理发店、美容院体面,将来我干不动了,刀锋洗眼这门传统技艺可能就要失传了。”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小树林里,人们也渐渐散去,喧闹的广场渐渐安静。黄保全拿起扫帚,打扫地上散落的头发,整理盖布,清洗工具,放入工具箱中,将东西都收拢到小三轮车上,骑着三轮车,慢慢地消失在了街道的尽头。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