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6版:社区报 国基·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杓袁村,一个坐在“花轿”里的村庄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杓袁村,一个坐在“花轿”里的村庄
祖先“木勺袁”方圆百里名声大噪,“袁家岗”渐渐变成了“杓袁村”
曾经“高楼林立”的城中村
今年8月,正在被拆迁的村房
杓袁村民的文化生活

杓袁村位于国基路街道辖区北部,北靠贾鲁河,南临连霍高速,西接花园路,东临中州大道,东西约长10公里。全村占地0.9平方公里,共有住户309户,常住人口1450人。袁、邵、李、张是村里的主要姓氏。“‘袁’是村里的大姓,宗族辈分排列非常严格,不论年龄大小,该叫啥叫啥。”正在编写村史的退休教师袁延林介绍,宗族辈分是中国人的传统,虽说如今有的人不再按照家谱辈分取名,但村里的族谱上都详细记录着每一个人。“有人说我们村像是一顶‘花轿’,地理位置非常好,村里的人都有福!”

记者 康迪 文/图

寻找遗忘的历史

在这里生活了这么久,您可知道这里的村庄、这里的寨、这里的道路和这里的一草一木也许都曾经见证过历史。伴着城市的发展,时光斗转星移后,这一段段旧事仿佛断裂了时空,就快要消逝不见。

即日起,《国基路社区报》每期为您挖掘国基路街道那些“不能忘却的纪念”,为您讲述属于国基路街道独有的旧时城市记忆,让您更加了解这个城市。如果您有与之相关的故事或者老照片,欢迎传稿至gjlxuanchuan@126.com,并注明姓名+联系方式。

5000年前,先民已在此处繁衍生息

过去的杓袁村只是个小村落,在县志、地方志中都几乎没有记载。其实,早在5000年前,先民已在杓袁村大队第四生产队的土地——花岗上繁衍生息。此后数千年间,郑州屡遭黄河水患,特别是郑州以北包括杓袁村在内的大片土地都黄滩塗地,当时百姓流离失所。到了公元1500年左右,杓袁村周边几乎成了一片泽国。

1972年,郑州市博物馆考古大队对杓袁村第四生产队东南花岗处的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5000平方米,发现房基42间,墓穴和水井310个,墓葬316座,出土陶器、石器等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装饰品3000多件。经碳位素测定,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属奴隶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处仰韶文化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是全省当年发掘的最有价值的文化遗址,被考古界定名为郑州市大河仰韶文化遗址。

1984年1月19日,专家在杓袁村第四生产队大河村遗址北半部考古发掘时,从距地面1.4米深的地层中发现一枚距今已有4000多年前的鸟蛋(经碳位素测定),长径为3.9厘米,短径为2.8厘米。这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中还是第一次,震惊全国考古界。

明朝时期,陕西洪洞县迁民定居于此,杓袁村才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往后数百年中,杓袁村的地理位置和炎黄子孙的生存发展、繁衍生息仍是密不可分的。

祖先是木勺手艺人,村子曾叫“袁家岗”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至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仍流传着这句民谣。《郑州志》记载,明朝嘉靖年间(约1530年),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进行了一次人口大迁徙。杓袁村袁姓人的祖先就是那时移民来的,第一批到达郑州的人们被分到了杓袁、庙李、路寨和柳林4个村。杓袁村除了袁氏,邵、李、张等姓氏也相继迁来。

据村里的老年人讲,杓袁村地势东高西低,袁姓祖先来到村里后,住在东面地势较高的土岗上,村庄最初取名“袁家岗”。

除了种地,袁氏祖先还有一门制作木勺的手艺。袁延林介绍,袁氏祖先制作木勺必须采用一种特殊的木料——毛柳。与普通“食柳”不同,毛柳颜色发黄,树身主杆高,长相匀实,没有多余的树杈。袁氏祖先找来这种毛柳,用独家技艺进行“九蒸九晒”加工后,造出的木勺不翘不裂、经久耐用,受到村民们的喜爱。为贴补生计,每当农闲时,袁氏祖先会带上几捆事先蒸晒好的毛柳木,走向较远的村落售卖。无论是舀水的大勺,还是吃饭的小勺,袁氏祖先都能按照村民的需要,做出得心应手的勺子。

久而久之,袁氏木勺在方圆百里名声大噪,很容易就能卖出好价钱。每到一处,村民们便知道是“木勺袁”来了。不知从何时起,“袁家岗”也就自然改名成了“杓袁村”。

杓袁村地势东高西低,西南角的大沙岗形似乌龟,是袁氏祖茔。据茔地里一块乾隆19年的石碑碑文记载,杓袁村的祖先名叫“袁尚德”。因年代久远,“袁尚德”是否就是老人口中的“木勺袁”已无从考究。

曾盛产4米高的“铁腿庄稼”,是村民的“保命粮”

杓袁村地势低洼,大多是胶泥地,也叫“黏土地”,易板结积水,保肥保墒,是村里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的粮仓,村民世代以耕种为生。

那时,杓袁村的高粱足足有4米多高,根扎得又深又远,抗风耐涝,被称为“铁腿庄稼”。65岁的袁延林说,在他小时候,小麦这种“细粮”很少吃到,高粱却是最常吃的粮食,春播秋收,将高粱与豆子一起用石磨磨成面做成黑窝窝,是家家户户的主食,困难时期,更是村民的“保命粮”。如今,郑州周边已经很难找到高粱地了,4米高的高粱更是难得一见,许多美好的记忆也早已消失在岁月里。

新千年后,更多外来人口拥入杓袁村

2000年以后,杓袁村的村民逐渐离开了土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命运。2008年,为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入住,杓袁村建起了公交站,并鼓励村民建房出租。2010年起,村里的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低的五六层,高的十三四层,光带电梯的就有100多栋,来村里租房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杓袁村是金水区最北的一个城中村,与陈寨等城中村相比,面积小了许多,名气也相对要弱上一些,建房后出租效益越来越好,聚集了不少郑漂。公交公司曾做过统计,每天从杓袁村上下车的乘客就有5万多人。

村民们说,近几年整体上村里的经济收入提高了,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观,村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出了不少研究生、博士生,还有很多出国留学的。

今年8月份,杓袁村作为城中村率先被拆除了,原先的村民都已离开了这座村庄,留下的只有一些拆迁后的残片断瓦。“这花园路和中州大道像是花轿的两支轿杆,一定会抬着俺们村里的人过上好日子。”说起未来的生活,袁延林充满了期待。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09808 2015-12-31 00:00:00 四 杓袁村,一个坐在“花轿”里的村庄KeywordPh祖先“木勺袁”方圆百里名声大噪,“袁家岗”渐渐变成了“杓袁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