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无手机课堂”应是常态而非新闻
顺走暖心坐垫,丢的不只是你的脸
保姆“担保人制”
能解家政几分困局
“双11”先涨后降
你伤害了我岂能一笑而过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手机课堂”应是常态而非新闻

为了让课堂“低头族”能抬起头来认真听课,近年来,全国多所高校都在推行“无手机课堂”。

(12月30日中国新闻网)

上课玩手机的现象近年来在一些高校课堂比较严重。多所高校因此专门推出“无手机课堂”制度,希望把学生拉回听讲的主题。然而,不能忽视的是上课认真听讲原本就是最基本的课堂纪律,所谓“无手机课堂”也只是纪律的重申,而谈不上什么教学创新,围观者若因此而把这事儿当新闻看,有些走入误区。

大学课堂出现学生不听讲的问题,并非手机时代所独有的现象。移动互联网不发达的年代,课堂里学生看个武侠小说、搞个与课堂无关的活动,也时有发生。基于此,“无手机课堂”虽然听起来名目新鲜,但仍然只是一种治标之策,在大学课堂的新问题前,管理者更该思考的是如何与时俱进,让课堂真正具备吸引力。

平心而论,高校课堂存在的一些问题,既有一些顽皮学生不守纪律的一面,也有高校考核机制过分重视研究忽视教学的一面。如何提升高校课堂的学习效率,需要刚性纪律的约束,督促学生尽到学生的义务,比如推行“无手机课堂”,从硬件上减少学生贪玩的机会;亦需要考核机制的改进,推动教师改进教学方式的积极性,譬如前不久新闻报道,中山大学一名教师带学生准备去草坪上一堂社会学课,虽然最终并未成行,但极具古希腊哲学家风范的授课精神,无疑比普通的填鸭式教学更能吸引学生。

近年来,课堂“低头族”症结的确比较严重,但说到底不过是贪玩学生的新表现。与其炒作所谓“无手机课堂”,追求形式上的学生课堂认真,课堂见不到手机,不如沉下心来挖掘课堂丧失活力的深因,对症下药。也只有让“无手机课堂”成为常识,让他们懂得手中放下手机,更要心中放下手机的道理,告别课堂“低头族”才有可能。

□晚报评论员 杨兴东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09843 2015-12-31 00:00:00 四 “无手机课堂”应是常态而非新闻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