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文化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大作家的晚报不了情
两部喜剧电影郑州开机
摇滚巨星大卫·鲍威去世
莱昂纳多拿了影帝
这回奥斯卡得奖有戏没?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大作家的晚报不了情
追思著名作家、郑州晚报特约记者张一弓
他曾为晚报撰写报道 长篇小说在副刊连载

追思著名作家、郑州晚报特约记者张一弓

他曾为晚报撰写报道 长篇小说在副刊连载

1月9日,对于河南文学界来说,是悲痛的一天:著名作家张一弓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1岁。张一弓是土生土长的河南作家,也是我省获得全国文学大奖最多的作家,他代表着河南文学的一个时代。

两天来,张一弓去世的消息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除了铁凝、李佩甫、邵丽、何弘、乔叶等文坛名家纷纷表达慰问、追忆之情,作为与张一弓先生有着深厚友情的《郑州晚报》的新闻人,也深切追思张一弓先生一生不改初心痴爱写作、平易近人绝无“架子”的大家风范,以及工作、生活中的点滴鲜为人知的故事。本周五,张一弓追悼会将在郑州殡仪馆举行。 郑州晚报记者 崔迎

晚报特约记者张一弓

在采访时带着干粮、矿泉水就下乡了

张一弓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的标志性作家。20世纪80年代初,张一弓发表《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并获全国第一届优秀中篇小说一等奖。其作品《张铁匠的罗曼史》《春妞儿和她的小嘎斯》获全国第二、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有8部小说被搬上影视屏幕。即使时隔多年,他的作品依然被人们常常提起,甚至流传海外。

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作家,他对《郑州晚报》有着很深的情感。张一弓曾经这样评价郑州晚报:“这是一份非常有群众意识、有人民性的党报,是有力量的、好看的晚报。”20世纪90年代,因为和《郑州晚报》的深厚情谊,张一弓成为《郑州晚报》的特约记者,只要晚报需要,他都慨然出手,为《郑州晚报》的宣传不遗余力、不讲条件。令晚报人尤其感动的是,1994年,巩义市交通民警马喜国为防止犯罪分子逃跑,舍身救战友壮烈牺牲,消息传出,张一弓作为《郑州晚报》特约记者,带着干粮和矿泉水,一头扎进了巩义,亲自采访、含着泪水写下了长篇报告文学《马喜国祭》,用动人的文字、感人至深的情感,塑造了英雄民警的形象,受到了读者的高度好评。《郑州晚报》改版9周年时,张一弓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一名老报人,他对《郑州晚报》有着一份独特的感情。

“先生还经常上网,就是为了时刻掌握新信息,他这份对于时代和社会的好奇心,使他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一位采访过张一弓的记者对张老执着于写作、水滴石穿的劲头很钦佩,“他是位有心人,把对社会和时代的观察、思考融汇在自己的创作中,与时代保持同行,是我们新闻人的楷模和榜样!”

长篇小说在副刊连载 《少林美佛陀》最早在这里问世

张一弓曾经是河南颇有名气的新闻记者,作为同行,他和《郑州晚报》的编辑记者有着密切交集。

《郑州晚报》一位老领导回忆说,张一弓先生和当年的《郑州晚报》的感情很深,一直关注、关心着《郑州晚报》的出版和宣传工作,对晚报的版面很熟悉、作品很关注,一直非常欣喜地关注着晚报每天的进步,充分肯定晚报对于宣传郑州乃至河南的新闻宣传影响力,参与了晚报很多活动,称郑州晚报为“通天线、接地气”的报纸,一直为郑州的变化和发展贡献着媒体的力量,是媒体圈中他喜欢的一张报纸。

2012年,在年满77岁时,张一弓先生创作并出版了具有炫丽的浪漫主义色彩的长篇小说《少林美佛陀》,写的是少林寺创寺者跋陀的故事。作品出版前,这部作品曾以《孤独的火光》为题在郑州日报副刊连载。副刊编辑李昊谈起当年的过往感慨良多:“当时我任副刊编辑,因此和张一弓老师有了不少电话沟通,几次相约去他家,但遗憾一直没有成行。张一弓老师和善也谦逊,很理解我们的工作,因版面原因,我不得不对小说做了大量压缩。对砍削文字,他理解且持支持态度,对于我改过的作品,他表示满意,并对我说改得很好。让我印象很深的是,他的这部著作充满童话和神话色彩,像他这个年纪怀着向上向善的愿望,能有这样一份童心,让我很感动,也很钦佩。”

文学界老前辈很时尚 用电脑写作,用QQ聊天

作为上世纪80年代就享誉文坛的大家,张一弓没有一点“名人”的架子,无论是行业领导还是刚入行的年轻记者,他都亲切随和,与他接触过的人,无不感觉如沐春风。

剧作家杨兰春之子杨光回忆说,他被张一弓先生称为“小弟”:“按道理讲,老先生年长我一辈,他曾跟我父亲一起工作过,并同住一个家属院,而年龄也整整比我大21岁。2012年,为做《中原之子》专题报道,我登门拜访他,那天他热情地迎我们进门,一口一个小弟来称呼我,弄得我手足无措,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他很健谈,也特别配合我调度拍照。后来,我挑了几张照片放大装框送过去,其中有一张低调照片,用大面积的黑色反衬影像,我不敢确信他是否喜欢,不料他一看竟连呼喜欢。从此以后,我成了他的杨光小弟。每次,我回家看望父母,我们总会在院子里一起聊聊。老人记者出身,思维特别活跃,年龄大了也依旧时尚,用电脑写作,用QQ聊天,和年轻人谈工作和生活,总能聊到一起,竟没有隔代障碍……”

张一弓对《郑州晚报》的支持与厚爱也一直持续下来。郑州晚报文化记者尚新娇曾采访过张一弓先生,她回忆说:“每到世界读书日,或是某某作家获奖,需要文学界发声时,我都想到采访张一弓先生。张一弓先生是文学大家,是我省文学界的老前辈。只要他身体允许,他都很乐意接受我们采访”。记得作家孙方友去世时,他很快按报社要求寄来约稿,文风一如他的风格,在回忆中流露出对同行真挚的感情。”2012年,张一弓先生的《少林美佛陀》面世,被称为衰年变法的出新之作,一改他之前的现实主义方法,颇具浪漫主义色彩,整个阅读过程给人真正的文学美的享受。张一弓十分看重自己的这篇小说,当得知记者采写的消息见报,他十分高兴,并致电感谢郑州晚报。其实,这件事再普通不过,而张一弓先生总是在每件小事上都表现出自己的大家风范。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11916 2016-01-12 00:00:00 三 大作家的晚报不了情KeywordPh追思著名作家、郑州晚报特约记者张一弓
他曾为晚报撰写报道 长篇小说在副刊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