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S08版:社区报 养生 上一版3
大寒暖胃必定要吃的五个食疗养生秘方
时节话养生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时节话养生

由冬藏转

1月20日是大寒节气,这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有“大寒凛凛在年关”之说。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是一年“运”、“气”循环变化的开始,专家提醒,做好大寒时节的养生保健非常重要。

“由于大寒与立春相交接,所以在饮食上与其他节气也略有不同,遵循保阴潜阳的饮食原则。”在民间,自古就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之说法。这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的总结,也说明了人们对身体调养的重视。

冬季属阴,而大寒也是最冷的时光。故冬“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非常必要的。这个时期,稍不注意就可能得病,专家提醒,此时特别要防“五寒”。戴围巾穿立领装,防颈寒;晨起冷水搓鼻,防鼻塞;喝热粥防肺寒;热水泡脚防脚寒;双手搓腰防腰寒。

要防寒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烘烤腹背,向火醉酒,暴暖大汗。衣着一定要随气温变化及时增减,既要保暖防风,又要预防因为穿得太多出汗而引起感冒。另外,在此期间因为天气干燥,特别容易引发感冒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应适当多吃一些温散风寒的食物以防御风寒邪气的侵扰,如生姜、大葱、桂皮等。

而大寒正值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冬季,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当缓慢的时候。大寒养生要顺应冬季“藏”的原则,最简单的方法是早睡晚起,每天多睡1小时。

从节气上来说,大寒正处于“四九”“五九”,大部分地区持续“晴冷”。此时节保暖防寒仍为首务,在饮食等方面也以滋阴润燥为主,并要为立春做些准备了。大寒养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适当运动 防风御寒

1.“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注意“冬藏”,保护人体阳气,做到早睡晚起。同时,注意保暖,防风御寒,特别注意手脚的保暖。外出时一定加穿外套,戴上口罩、帽子、围巾。

2.“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但运动宜在太阳升起后进行,且运动强度不要太大。中、老年人可在居室中坚持脸部、手部、足部的按摩,以增加机体的抗寒能力。

3.“冬季暖阳,多晒太阳。”冬天的太阳暖和又不刺激皮肤,适量的紫外线能促进人体对钙质的吸收,避免因身体缺乏钙质而引起骨质疏松等疾病。

4.早晚室内要通风换气。室内取暖时要在地板上泼些水或晾一些湿毛巾之类以保室内湿度。要多喝白开水,补充体内水分。

大寒进补 饮食清淡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天,人们已经习惯吃大鱼大肉,但从大寒开始,就应该选择一些清淡的食物与膏粱厚味一块吃。既吃一些高蛋白食物如羊肉、牛肉等,还要注意摄入一些蔬菜如萝卜、白菜等,让饮食慢慢向清淡过度,使脾胃慢慢适应。这样不仅可为春天清淡饮食打好基础,又为冬天养生做好扫尾工作。

安心养性 注意防病

大寒时节,应安心养性,怡神敛气,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心境平和,以使体内气血和顺,不扰乱机体内闭藏的阳气,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本节气需要重点预防的是心脑血管病,肺气肿,慢支气管炎等症,早晨和傍晚尽量少出门。

减咸增苦 保阴潜阳

大寒之后,天气是阴极转阳,万物从冬藏逐渐向春生过渡。大寒节气是冬令进补的好时机。

大寒节气的饮食仍应遵守“保阴潜阳”的冬季饮食原则。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使肾气坚固,切忌黏硬、生冷食物,宜热食,以防止损害脾胃阳气。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食物的味道可适当浓一些,要有一定量的脂类,保持一定的热量。此外,还应多食用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等。也可把药补寓于食补之中,因为很多药物本身就是食材,如枸杞、淮山、百合等,各人可根据自身的体质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食补。

早睡晚起 保暖护身

中医养生理论指出,“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也就是说,在起居方面,这段时间仍要顺应“冬藏”的特性,早睡晚起,劳逸结合,养精蓄锐。此外,俗话说:“大寒大寒,防风御寒”,在大寒时节要注意防风防寒。衣着要随着气温的变化随时增减,比如:在出门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添加外套,并戴上口罩、帽子和围巾等。有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在“大寒”节气应尽量避免在早晨和傍晚出门,以防昼夜温差较大,引起疾病发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每天晒太阳30分钟至60分钟,尤其是成长期的儿童和老年人。因为冬天人的体温相对较低,晒太阳能给人温暖,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也易使人心情愉悦。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12138 2016-01-13 00:00:00 四 时节话养生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