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二五”期间,荥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积极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宣传推介、服务监管”为抓手,以沿黄旅游带和环翠峪景区旅游发展为突破,建成了国家4A级景区1家(孤柏渡飞黄旅游区),国家2A级景区1家(河阴石榴风景区),巩固提升了国家3A级景区——环翠峪风景名胜区、桃花峪景区的内涵,中原影视城、江南春温泉度假区、奥帕拉拉水公园等新兴景点接待能力明显提升。 同时,荥阳以节为媒,先后举办了“杏花节”、“石榴节”、“柿子节”、“嫘祖文化节”、“郑氏文化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初步树立了“春赏花、夏戏水、秋摘果、冬泡温泉滑雪”的四季旅游品牌形象。“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3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7亿元。全市初步形成了“北部沿黄旅游带、南部山水生态景观带、中部市区文化休闲体验中心”的旅游发展格局。 十三五期间,荥阳旅游业将围绕全市“三带三级五板块”的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全民参与,加快旅游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以“重点景区+重大活动+乡村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发展模式,着力打造郑州近郊休闲体验游最佳目的地。 荥阳播报 王世端 通讯员 樊延朝 文/图 实施全域旅游战略 推动“互联网+”与“旅游+”系统应用,推进旅游要素完备配置、旅游产业与各行业融合发展、旅游服务全域覆盖,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全面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重点围绕“两带一中心”建设,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叫响“春赏花、夏戏水、秋摘果、冬滑冰雪泡温泉”四季旅游品牌。沿黄旅游带,加大楚河汉界文化产业园、孤柏渡飞黄景区、虎牢关三国文化体验园等景区建设力度,利用黄河古战场文化内涵、生态湿地环境,创新发展生态游。南部山水生态景观带,依托南部浅山丘陵地貌优势,加快环翠峪景区、万山地质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发展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等旅游业态,培育发展休闲体验游。市区主题文化旅游中心,整合市区禹锡园、李商隐公园、植物园、大海寺及周边的兴国寺、京襄城遗址生态园、索河整治项目等旅游资源,开发荥阳老城区,探索发展研学游、养生游、工业游、商贸游、慈善游等新型旅游业态,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旅游发展,发挥生态廊道便捷休闲功能,在景区周边建设一批农业休闲观光园和美丽乡村,加强旅游元素融入,强化与景区的互补互动,大力发展乡村游。到2020年,全市年接待游客突破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亿元。建成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2家、省级旅游示范乡镇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5个、示范休闲农庄10家。 突出重大活动引领 持续举办郑氏文化节、嫘祖文化节、河阴石榴文化节、柿子文化节等各类旅游节会活动,打造郑州乃至河南文化旅游名片。加大旅游线路开发和营销力度,促进旅游业与文化、商贸、农业、工业等行业融合发展,建立以休闲体验为主、观光和专项旅游产品为支撑的多样化旅游产品格局。加快旅游“食住行游购娱”链条延伸,加强与毗邻地区沟通合作,巩固“一日游”,推出“二日游”,扩大入荥游规模。创新旅游营销渠道,积极引进驴妈妈、乐途网等旅游电商,开展旅游推介语及旅游LOGO等征集活动,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大力开发旅游商品和纪念品,重点开发农副土特产品以及剪纸、黄河中下游分界碑模型等特色工艺品。 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加强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路网、公交、标识牌以及景区内服务中心、停车场、指示标志、信息网络、厕所等配套服务设施,发展旅游酒店、旅游饭店、农家宾馆、特色小吃街、购物中心、娱乐中心等服务机构,推进游客集散中心等旅游休闲中心建设。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旅游产业,重点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培育多元化旅游市场主体。组建集景区线路经营、住宿餐饮、购物娱乐于一体的旅游企业集团,提升旅游开发建设水平。加强旅游队伍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旅游业发展环境。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