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万人排着长队、噙着泪水为他送行。人们手捧遗像,手持红梅,面容哀戚,许多人痛哭失声。他们当中,有阎肃生前的知交好友,而更多的,是与他素不相识、普普通通的人们。 在送行者的心中,他们送别的是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原创作员、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更是一位满怀赤子之心、宽厚而睿智的老人,一位用笔和歌点燃、照亮一个时代的艺术家,一个用一生去追寻光明、传递热力、熊熊燃烧的灵魂。 86载熠熠岁月,被他谱成一曲悠悠长歌。如今,大师远行,而长歌未尽。 昨天上午,阎肃的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上万人自发前来,曾经和阎老有过交往和工作交集、受到他亲自指导和鼓励的名人明星也都纷纷赶来,送阎老最后一程。 前来吊唁的人群顺着殡仪馆外的长廊蜿蜒几百米,没有高声喧哗,没有拥挤推搡,大家都默默前行等待见阎老最后一面。在人群中有两人手举着亲笔写的挽联,引起了很多群众的共鸣,其中一副是“人间终究留不住,天堂笑迎不老松”,落款是“北大荒知青”,面对记者的询问,这位名叫生连起的北大荒知青几度哽咽,“我们从年轻时就听他的歌,《红梅赞》《绣红旗》都特别爱唱,他带给了我们歌声和欢笑,他老人家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我们很敬重他。” “文坛泰斗满腹经纶巨笔生花花鲜秀中华,时代楷模一腔赤诚大德流芳芳馨沁人间。”34字的挽联诠释了阎肃一生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一辈子为信仰而歌、为时代放歌、为强军高歌的炽热情怀。 9时起,上万人在《红梅赞》的旋律中向阎肃告别。阎肃的生前友好、家乡代表、部队官兵代表以及喜爱他作品的群众向他深深鞠躬。《红梅赞》是阎肃的代表作、歌剧《江姐》的主题歌。 因为前来吊唁的人数众多,人们只能快速走上半圈看上一眼,仅仅这样,能见阎老最后一面也觉得很满足,很多人都是红着眼眶走出来的,不少年纪大的人因为悲痛需要家人搀扶。 从艺65年,阎肃创作了歌剧《江姐》《党的女儿》,歌曲《我爱祖国的蓝天》《长城长》《敢问路在何方》《故乡是北京》《雾里看花》等1000多部(首)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参与策划了100多台重大文艺活动。 2015年9月,阎肃在参与完成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任务后,突发脑梗,陷入昏迷,于2016年2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这个可爱的老人 主持人朱军:他是一位长者也是一位智者 认识阎老20多年了,他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是我们要仰望的;他做人的那份低调,却要让我们俯下身来,这一仰一俯之间,就是阎老人生的宽度。这样的老人是值得我们永远去怀念的。在告别仪式上,我看到阎老是那样的安详,似乎在他的嘴角上还能看到一丝笑容。他参加过许多央视的节目,他很在意别人的感受,当他有意见要表达时,决不会让人下不了台,他会用他的方式化解意见的尖锐,他是值得信赖的长者,也是一位智者。 导演张继钢:他拥有非常蓬勃的生命 我觉得阎老具有家国情怀,拥有非常蓬勃的生命,他的一生都在歌唱祖国,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在一起做过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等许多节目,我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 我两个月前到医院看望他时,他已经昏迷不醒。他静静地躺在床上,让人想起泰戈尔的两句诗,让生者如夏花之灿烂,愿逝者如秋叶之静美。 相声大师常宝华:他不愧大师大家的称号 我和阎肃认识60多年了,他的为人和作品,不愧为大师大家。他写什么都要深入生活,这一点年轻人都要向他学习。我们20多岁时接触得很多,我还请他写过歌词,至今我还欠着他的账。 阎肃私密物件 每件都有故事 阎肃生前最后三年一直担任北京电视台《我家有明星》栏目总策划人,今晚7时35分,追忆阎肃特别节目将在北京电视台文艺频道播出,节目借着一件件从未公开过的私密物件,讲述背后的故事。 在演播室里,阎肃儿子阎宇拿出的第一件物件,是他送给老爸的一份特殊的礼物——阎肃作品集。老爷子写作有个习惯,就是从不留手稿,作品写完了就交给作曲,他认为好的作品不需要靠保留手稿留存,而是会留存在老百姓的心中。对此,阎宇总觉着可惜,特意帮老爸整理制作了唯一的作品集。 用阎宇的话来说,老爸就是个普通人,出门路上不管遇到谁,花匠、木工、烧水的、掌勺师傅、小战士等,阎肃都是微欠上身大声打招呼:“您好!”每年的拜年短信,阎老爷子也是一条条仔细回复。因为阎老使用的是老式的手写输入手机,发短信十分费力,阎宇总会劝老爸少回点,尤其是那些群发贺岁短信。可老爷子总会嘴上应承着,手上回复着。 据新华社、北京晚报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