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大爱之城郑州观象 上一版3  4下一版
王宽讲述“感动中国”颁奖礼上
没讲完的故事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大爱之城”元宵晚会上
“王宽家”、陇海大院爱心集体等欢聚一堂
王宽讲述“感动中国”颁奖礼上
没讲完的故事
王宽和夫人王淑荣接受记者采访。

“郑州——大爱之城”元宵晚会上

“王宽家”、陇海大院爱心集体等欢聚一堂

王宽讲述“感动中国”颁奖礼上

没讲完的故事

本报讯 近年来,从“送水哥”的默默奉献,到“气球奶奶”的自强不息;从“西瓜哥”的忠心守护,到“一碗面温暖一座城”的爱如潮涌;从胡佩兰的素手仁心,到陇海大院的爱心传递,再到王宽的“卖唱救孤”……郑州好人好事一再涌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一再出现,专家与市民一致认为,这就是“大爱之城——郑州现象”。

昨日下午,郑州人民广播电台举办“郑州——大爱之城”元宵节广播文艺晚会,为全市人民奉献了一场精彩的爱心盛宴。14年来,河南涌现出13位“感动中国人物”,其中9位来自郑州,而郑州更是连续3年诞生3位“感动中国人物”,连续3年荣获感动中国人物奖项,全国城市独此一家。晚会上,获得“感动中国人物”的王宽、陇海大院爱心集体也来到现场,与记者对话,向全市听众讲述自己的爱心故事。

郑州报业集团最早报道“王宽家”的记者也被邀请到舞台上,讲述了郑州报业集团与“王宽家”的“奇妙、奇迹和奇缘”。

郑州晚报记者 张翼飞

文/图

王宽夫妇讲述爱心故事

Q

主持人:我听说,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因为时间的关系,有不少精彩和感人的部分是没有播出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把“郑州——大爱之城”的舞台,当做“感动中国”的舞台,再让王淑荣老师给我们讲讲当时的情景。

王淑荣 现场白岩松老师问我:“你这么多年,感觉难吗,苦吗?”勾起了我的许多回忆

刚把孩子们都接到郑州的时候,确实比较困难,我们两个人的退休工资是3000多元,要养活12口人。我母亲常年有病吃药,还有一个患渐冻症的外孙王海龙,经济非常紧张。我和王宽商量,做了分工,他在外面挣钱,我管孩子们的吃喝拉撒睡。每天去买菜,我都到下午快收摊了才去,因为都是挑剩下的便宜。时间长了,卖菜的都认识我了,知道我们家的情况,都论堆儿处理给我。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孩子们也有很多让我感动的地方。我最小的孙女汪欣,有一年夏天的晚上,她给我说,她穿的塑料凉鞋鞋帮掉了,没法穿了。我说好,明天给你买新的。结果第二天找她时,汪欣说:“奶奶,不用了,鞋我自己修好了,还能穿。”我接过她“修”过的凉鞋一看,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原来,汪欣拿着家里的摁钉,把脱落的鞋帮按了一圈!

还有我的老母亲,患有心衰,从西安来郑州看病。治病的时候,需要交3000元的住院费我们都交不起。母亲说不住院了,开点药回家养就行。结果在家里,看到王宽到处唱茶楼也挣不了几个钱,她坐不住。母亲跟我说,大石桥的广场上休闲娱乐的人多,她身体还行,可以去那里卖烟,帮我们补贴家用。我不同意,但终究没有拗得过她,她每天都推着三轮车去卖烟。最后,我母亲就去世在郑州了……

王宽 《郑州晚报》刊发的第一篇对我的报道《老艺术家缘何茶楼卖唱》,影响力太大了

我还特别想说,白岩松采访我们的时候,问到我茶楼卖唱的情况。那是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我出去卖唱,在茶座也总是坐冷板凳。因为别人不知道我卖唱是为了养孤儿,不仅点不上戏,还常遭遇冷眼和歧视。就在我几乎丧失信心的时候,《郑州晚报》刊发的第一篇对我的报道《老艺术家缘何茶楼卖唱》。这篇报道的影响力太大了,当天晚上,点戏的客人就有很多来和我握手,向我致歉,说之前不了解我卖唱的原因,现在知道了,今后只要我在茶座,他们都会支持我,点我的戏,为我的爱心加油。我深深体会到,虽然是我获得了“感动中国”,但这个奖是属于全市人民的。如果没有郑州这块爱的土壤的滋润,我不会有今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些年的历程:这17年,我和老伴儿是辛辛苦苦,劳劳累累,坦坦荡荡,现在是幸幸福福!

郑州报业集团记者讲述和“王宽家”15年光阴故事

接下来,报道“王宽家”的郑州报业集团记者被请上了舞台。

主持人:据了解,您是最早参与报道王宽茶楼卖唱的记者,2001年就开始了。15年不间断地跟踪采访,从报道者到见证者,到现在王宽老师成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介绍一下您的心路历程吧?

郑州报业集团记者:这个过程其实挺让人称奇的,我说的奇,主要是奇妙、奇迹和奇缘。

奇妙,是我和王宽家的渊源,15年前,我有幸成为郑州报业集团最早参与报道“王宽家”的记者,现在又成为成功地把这个故事推上“感动中国”舞台的见证者,这个时间的跨度,是有一定的巧合的,感觉奇妙。

奇迹,是郑州报业集团,包括郑州人民广播电台、郑州电视台等郑州新闻全媒体,从去年9月份开始发力,深度采访,到报道轰动全国,再到王宽老师成为“感动中国”人物,只用了4个月的时间,这4个月创造了郑州宣传的“加速度”,堪称奇迹。

奇缘,指的是郑州报业集团和“王宽家”15年光阴的故事,从2001年最早报道“王宽家”开始,郑州报业集团从未间断过对“王宽家”的关注,也就是说,我们做了15年的“爱心助跑者”。这不能不说是郑州报业集团和“王宽家”的一段奇缘。

“陇海大院”主人公高新海:

“在郑州,爱心都会深深扎根,开花结果的!”

最后,2014年“感动中国”人物“陇海大院”爱心集体也都被请上了舞台。看到他们上场,王宽夫妇把自己手中刚刚接到的鲜花,送到他们的手中,就如同在郑州这座大爱之城,爱心一直在传递,在升华。

高新海代表“陇海大院”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陇海大院拆迁后,我自己搬到了幸福路5号院过渡,我曾经担心,大家还会不会去看我。后来证明,这个担心是多余的,老邻居、老朋友还像过去在陇海大院一样天天往我那儿跑。虽然家与家离得远了,但大家的爱心、大家的情谊没有改变,虽然住址变了,但爱心并没有搬家。在郑州,爱心都会深深扎根,开花结果的!”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18804 2016-02-23 00:00:00 三 王宽讲述“感动中国”颁奖礼上<BR/>没讲完的故事KeywordPh“郑州——大爱之城”元宵晚会上
“王宽家”、陇海大院爱心集体等欢聚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