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原区上下一心精 力争2018年提前全 回顾“十二五”,尤其是近3年来,中原区上下克难攻坚、务实重做,确立了以“一化四区”“四个中原”为引领的中心城区西部核心区的目标定位,担负起既要自身发展又要推进郑州东西均衡发展的“两个责任”,强力推进老城区改造提升、常西湖新区开发、中原新区建设“三大功能板块”,实现了全区协调联动发展。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全区要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举措,牢牢抓住机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突出大开放、大创新、大建设、大管理“四大主题”,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着力营造畅通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和“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生活环境,加快以“一化四区”、“四个中原”为引领的郑州市中心城区西部核心区建设步伐,确保城市功能有新突破、产业转型升级有新突破、科技创新体系有新突破、生态环境优化有新突破、社会管理有新突破、民生改善有新突破,力争2018年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区域内或部分领域实现基本现代化。 郑州晚报记者 董占卿 通讯员 张黎 张晟 杨柳茵 文/图 回顾“十二五”及2015年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十二五”期间,区委、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紧扣全域城市化发展主线,抢抓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建设机遇,团结奋进,务实重干,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预计(下同)完成321亿元,与“十一五”末相比(下同)增加133.1亿元,年均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25亿元,增加104.4亿元,年均增长9.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8.8亿元,增加13.6亿元,年均增长1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77亿元,增加62.2亿元,年均增长1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978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3.5倍,年均增长23.2%;三次产业结构为0.3:29.6:70.1,中原区正大步从老工业区走向新兴服务业大区。 以产业集聚区和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建设为契机,分别规划建设了中原新区和常西湖新区。经过五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原新区已逐步成为产城融合的重要平台,常西湖新区已成为引领全区的发展龙头,城市框架明显拉大。 强力推进大棚户区改造,34个行政村、109个自然村完成或基本完成拆迁,拆迁体量超7000万平方米,腾出土地3.6万亩,为全区今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新建、打通道路47条;新增绿地471万平方米;陇海路快速通道建成通车、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运行;全区城市化率达90.5%,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重民生、谋民利、解民忧,新增财力优先倾向民生事业。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8所,新增学位18730个;新增城镇就业12.6万人;救助城乡低保家庭8552户,发放低保资金5301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9%和12.9%;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全面建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不断增强。 经济发展后劲增强 民生保障持续改善 中原区创新招商思路,改进招商方式,建立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工作机制,累计引进域外境内资金159亿元,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3个,总投资额达311.8亿元。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列入考核的22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5.6亿元,占全年目标的123.3%;金马凯旋家居CBD家居MALL、中国中部纺织服装品牌中心、锦艺国际轻纺城开业运营,家居、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大中原汽车物流港主体完工,大商集团在全省最大的单体综合性卖场——大商新玛特中原新城店开业。 威尔克科技、鸿贝科技先后在“新三板”成功挂牌,实现了中原区中小企业挂牌“新三板”零的突破。 创新创业体系逐步完善。成立了中原互联网创意产业园,30余家企业入驻或签订入驻意向;橙石创科投资5000万元,设立“创客中心”;“中原时尚”创新创意创业综合体培育中心完成装修;实施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在全市率先出台了《引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实施办法》,引进创新创业团队50余个;云顶、娅丽达等8家服装企业,全年网上销售额达11.8亿元;强化政校合作,与河南工程学院等高等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昊晟科技等3家企业,被省工信厅认定为“河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在民生保障方面,全年投入各类民生资金17.4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4.6%。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6044人,始终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全区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5%。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农合区级配套资金提高至每人每年150元,基本实现全覆盖;救助城乡低保家庭1498户、2189人,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024万元;林山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须水卫生院被评为国家级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住房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基本建成公共租赁住房项目1485套,主体封顶797套;发放廉租住房补贴246万元,1172户居民享受实物配租。基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新建工农路小学、金田路幼儿园等6所中小学、幼儿园,改扩建中原区外国语小学等3所学校,新增学位5880个;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142人,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科技文化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区企事业单位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12项,金泰制罐等65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科技型企业,新增专利1900项,荣获“河南省科普示范区”称号。 全域城市化步伐加快 城市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刚刚过去的2015年,全区按照委区确立的“一化四区”、“四个中原”的工作总要求,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三大战场”开发建设,着力构建“一主业、两集群”的“6+2”产业发展体系,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城市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在推进全域城市化方面,步伐持续加快。目前已完成了马庄、段庄、铁炉等18个村(组)拆迁,累计完成各类拆迁2079万平方米,荣获2015年度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先进单位,拆迁总量连续四年位居市内五区第一。积极运用依法保障下的充分协商良性征收拆迁工作机制,三官庙等遗留多年的拆迁问题基本解决。农业路快速通道等7项重点工程征迁任务基本完成。全力推进安置房建设。新开工安置房项目17个、225万平方米;桐树王等6个安置房项目部分主体封顶;总面积约46万平方米的罗庄等3个安置房项目建成,1376户群众实现回迁。 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建设不断深入。“一设计三规划”方案,通过了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批准;与中原土储、郑发投集团签订了359亿元的综合开发合作协议;北片区站前大道等11条道路快速推进,兴国路隧道、市民大道隧道和中、北环廊主体完工;现代传媒中心、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等“五个中心”先后开工建设。 中原新区建设扎实推进。金马路等10条道路建成通车,南部片区路网体系基本形成;紫竹变电站投入使用,紫藤变电站主体完工。投资7210万元,在老城区修建鸿运路等8条道路,整治提升文化宫路等5条道路。要素保障同步跟进。须水镇总体规划(2014-2030)获市政府批复。完成土地收储4632亩,实现土地“招拍挂”1355亩。出台了支持区三大平台公司发展政策,形成了职能互补、拆借灵活、收益互助、信用互保的良性运行机制。 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方面,中原区扎实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积极推进8平方公里城市精细化管理先行区建设,在重点区域周边道路两侧加装硬隔离,实现人车分离;加大对占道经营等行为整治力度,规范提升便民疏导点7个,建设路街道“摊贩自治”管理模式在全市推广;利用拆迁空地建设临时停车场,新增停车泊位6352个。保持对违法建设的高压态势,累计拆除各类违法建设180万平方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公厕4座,垃圾中转站2座,新建游园3个,街头绿地2处;陈伍寨公园建成开放,全区新增城市绿地53万平方米。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不断深化。在全市率先引进巡航式无人机,进行环境执法监察;在三环内创新采用外部封闭、内部雾化的封闭式拆迁;三环外采用高空喷淋、炮车雾化、地面洒水的全方位立体式拆迁,有效削减了拆迁扬尘;在全区20家大中型饭店安装了油烟在线监测系统。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