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6版:新密播报 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推崇“小钱”看“大病”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王天顺:最适合的医生就是好医生
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推崇“小钱”看“大病”
王天顺正在询问病人的情况
慕名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
王天顺和诊所员工合影
王天顺和他获得的荣誉证书及奖杯

1963年出生的王天顺,北京光明中医函大毕业,现任新密市王天顺诊所医师、负责人;曾参与《新世纪华夏名医谱》修订,任副总编;参与《中华传统优秀名医经典》修订,任副总编;被好医生学术营销高峰论坛评为优秀名医称号;医奇名医俱乐部常务理事;中国中医全科医师协会会员;王老师所在诊所被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评为中国儿童健康保障教育工程指定服务中心。

他擅长中西医结合内科、儿科、妇科、针灸、心脑血管病、伤寒、发热、感冒、疑难杂症,各种疼症等有独特的见解和治疗方法。从医30余年,王天顺不仅治学态度严谨,而且医德高尚,为民医病不图利,在其诊所办公桌后的墙面上,有一面锦旗这么写着:“华佗再世,妙手回春”。新密播报 孙浩 文/图

教书十余年

义务行医获称“侠医”

王天顺今年53岁,在他投身教育事业的10余年里,坚持义务行医,不收一分钱,被当地居民称之为“侠医”。

他是新密市尖山人,十几岁就跟随姥爷学习中医,学习针灸,当时也算半个“村医”,后来高中毕业,就留在村子里教学,在教书的这十几年时间里,每天中午、晚上放学回来后,院子里、屋子里都坐满了过来求诊的村民。

“那时候都是义务行医,不收钱,可是架不住村民的热情,非要到家里送果子、鸡蛋啥的。”王天顺笑着说,在义务行医的这些年里,见到了很多人和事,对自己以后的打算产生了很大影响,看着一个个被治愈好的病人,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是无法形容的,治病救人,可不只是说说而已。

深造学习后

为了父老乡亲毅然返乡

随后的日子里,王天顺对自己的人生计划有了变动,他辞去工作,在1985年到1989年四年时间里,在北京光明中医大学深造学习,在校学习期间里,他一直忠于学医,忠于医学本身,忠于实践理论。

王天顺告诉记者,自己虽然在进校学习之前有底子,但是并不是很成熟,在经过这四年的刻苦学习后,很多想法都在实践中逐步成熟。

毕业后,他又在郑州市中医院实习,借此来验证自己的诸多方法和先进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实习一年后,可选择的去向很多,但是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家乡,回到当时还相当贫穷的新密尖山开诊所,此时已经三十而立的他所想的不是事业,而是家乡的父老乡亲。

不是在医诊就是在出诊的路上

王天顺在尖山开诊所这些年里,经常出诊,他说,山里的路都不好走,有时候半夜出急诊,到病人家里的时候,身上都是一身土,有些事,只有经历过才知道不容易。他说,自己当时负责的区域都到尖山北边荥阳的部分地区,几乎每天都会在自己的片区转悠,除了出诊就是回访病号。

随着城市发展,2001年,王天顺的诊所从尖山搬到了新密市市区北环路,在行医的这30余年时间里,王天顺平均每天接待病号150余人次,几乎是风雨无阻,全年无休。谈及感触,他说,治病救人本来就是医生的本分,诊所的作用就是缓解大医院的压力,有些小病诊所就可以治愈,在医院还需要排队、挂号,所以坚守诊所,也是自己的义务。

王天顺说,自己看病号,从最小的不满月,到最大的103岁,很多年龄段的都看过,记得印象最深的,是2013年,一位姓任的70多岁妇女,因为糖尿病合并心衰,已经被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而且人也已经从医院拉到了家里,由于之前在尖山开诊所出诊时认识,她的儿子就来找,出诊后,利用中医治疗,针灸、中药同时进行,后来就得到一定缓解。

病人康复后的笑容

是对自己最大的回报

王天顺觉得,将来必定还是逐渐向中医发展,用“小钱”看“大病”才是好的治疗手段,通过他不断地学习实践,他采用“圆式通针”结合中医疗法,西医理论对颈、肩、腰、腿疼有不错的疗效,比传统方法更加便捷和有效。

在行医期间,他不会拒绝任何一个病患,他说,几个月前,有个发烧顽固的病人,是一位家住五四广场的60多岁妇女,发烧39℃三个月都无法根治,很多地方都拒绝接收,当她来到自己的诊所后,并没有推诿,在观察和询问后,利用《伤寒论》和《瘟病条辩》的理论知识,利用中医治疗后,症状得到好转。

给我一份信任,还您一身健康。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随着王天顺治愈的病患越来越多,他的名字也在新密小有名气,不少病患都是慕名而来,对此,王天顺并没有骄傲,他说,治病救人是自己的理想,当看到一个个病患在经过自己的治疗康复后的笑容,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回报。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23256 2016-03-11 00:00:00 五 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推崇“小钱”看“大病”KeywordPh王天顺:最适合的医生就是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