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7版:新郑播报 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师文学琴 得心应手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师文学琴 得心应手
师文拜师
师文学琴

得心应手

【解释】

心里怎样想,手上就能相应地怎样做。形容功夫到家,技艺纯熟,做起来很顺手。

【出处】

《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梦溪笔谈·书画》:“余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云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 (宋 沈括)

《春芜记·说剑》:“披长剑风生蒯缑……须得心应手,君知否?” (明 王錂)

《艺海拾贝·在词汇的海洋中》:“即使这些都做到了,还不能说在写作时就一定十分得心应手。” (秦牧)

《寿王可斋七帙障词》:“得手应心,奚事揣摩之计;入经出传,耻为孟浪之谈。”

(明 吴承恩)

《读史·琴赋》:“故蔡邕闻弦而知杀心,钟子听弦而知流水,师旷听弦而识《南风》之不竞,盖自然之道,得手应心,其妙固若此也。”

(明 李贽)

【成语故事】

据新郑市史志办靳录介绍,“得心应手”除以上出处外,还与古音乐家师文有关:

古时,匏巴弹琴,鸟儿会随着乐声而舞,鱼儿跃出水面倾听。师文听说后,就去拜师襄为师学琴。三年后,却弹不出一首完整的曲子。师襄无奈地说:“你可以回家了。”师文扔掉琴,叹息道:“我不是不会指法,也不是不能完整地弹一首曲子。而是我心不在琴弦上,心里也没有音乐。所以手指不能和琴弦相配合了。”

过了不久,师文回来见师襄,并告诉他:“我已找到音乐的感受,请听我弹一曲。”当春天时叩击商弦弹南吕调,凉风突起,草木都结出了果实。秋天时叩击角弦弹夹钟调,和风徐徐地吹起,花草树木都开花发芽了。夏天时叩击羽弦弹黄钟调,霜雪交下,河塘里都结冰了。冬天时叩击徵弦弹蕤宾调,阳光变得炽热,厚厚的冰块一下就融化了。一曲将终时,则以宫弦为主与其它四弦一并奏起,这时吹来了和丽的风,天空中漂着吉祥的云朵,降下了甘露,地下涌出了清清的泉水。

师襄说:“你的弹奏真是妙啊!即使师旷之清角,邹衍之吹律,也比不上你。”

从小立志 欲成大家

师文是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附近)的著名音乐家。他从小立下雄心壮志,决心成为像晋国能弹黄帝《清角》的师旷,燕国善吹玉律、能让不生五谷的土地长出禾苗的邹衍,鲁国善于弹琴、能使鸟舞鱼飞的匏巴那样的音乐大师。于是,他东进鲁国,向匏巴学琴,结果无功而返。师文又拜鲁国音乐大师师襄为师,三年仍无进步。师襄感叹道:“你还是回家吧!”意思是说你不具备学习音乐的潜质。然而,师文却不灰心。他自责道:“不是我学不好,而是我常常心手不专。停一段我一定会学好,到时候我再弹给你听!”

师文告别老师,返回郑国。他痛下决心,一定要改掉心手不专的毛病。从此,师文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清除杂念,潜心学习,夜以继日,刻苦练琴。

师文弹赛弹了一整天,而后站起来,在瑟前拜了两拜说:“我学习你,学习你的音律化无穷。”所以像太师文这样的人,先让自己的心如兽一样冥然无知,所以才能掌握弹瑟的规律。

苦练琴艺 得心应手

后来,师文又前往鲁国,拜见老师师襄。老师问他,弹得怎么样。师文说:“让我试弹一曲,您听听再说吧!”

当时,正是春暖花开季节。师文信手抚琴,轻弹商音(营有宫、商、角、徵、羽)南吕(十二律第十,为中秋八月之律)。霎时,秋风送爽,金果飘香,一派丰收景象。忽而,又弹角音夹钟(十二律第四,为二月之律),突然,和风劲吹,草茂花荣,一派明媚春景。忽而,又弹羽音黄钟(十二律第一,为十一月之律)。骤然,寒流滚滚,雪飞冰封,一派隆冬情景。忽而又弹徵音宾(十二律第七,为五月之律)。乍然,烈日炎炎,酷暑难当,一派盛夏景象。突然总四时之音,熏风徐来,祥云漂浮,芳草萋萋,地涌甘泉。

师襄听罢,手舞足蹈,连声赞叹:“您弹得太深奥了,太精妙了!虽然,师旷能弹《清角》,邹衍善吹玉律,也无法达到如此高深的境界。他们可以跟在您的后面,给您提管抱琴了!”

师姓在古代是音乐世家

新郑古城师村是从“箜篌城”迁移而来

据新郑市史志办靳录介绍,师姓在古代都是音乐世家,新郑市龙王乡古城师村(现属于郑州港区)有师姓400~500人。龙王乡师姓是从中牟东南10公里箜篌城迁移过来的,相传中牟“箜篌城”是中国第一个音乐大师师延的故里,也是古老的弹弦乐器“箜篌”的诞生地。

在中牟县东南10公里处有个古城师村,隶属于韩寺镇,拥有3000多口人,距黄帝故里新郑市区25公里,距古都开封城区26公里,古代曾为京畿之地。这一带农民翻地打井,经常挖到古墓、拾到箭头等古物。村边有座古城遗址,相传是古代的“箜篌城”。村前有古城河环绕,桥前立有“古城桥”石碑。古代史籍《太平寰宇记》中曾经有这样明确的记载:“箜篌城在(中牟)东南二十里,昔日师延在此造箜篌以悦灵公。”“居”和“在”,一字之差,然更加真实地记载了师延的祖籍身份。从古代的文字记载来看,箜篌城之名的来源,主要就是因为师延在这里制造箜篌来取悦灵公,因此就以乐器之名作为城之名称,叫作“箜篌城”。

所谓“箜篌”,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它和“瑟”的形状相似,“瑟”也是古代的一种乐器,但是箜篌比较小,其声音清越悠扬,十分好听,古代的歌舞之中经常有箜篌的演奏,是当时那些贵族士人娱乐的主要乐器之一。

作者 靳录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25027 2016-03-18 00:00:00 五 师文学琴 得心应手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