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凝望中原大地30年,油画中寄托“乡土情结” 河南省美术馆副馆长于会见“支招”二七文化产业发展—— 一头浓密的中长发留了32年,长了就用报纸围着脖子,请妻子帮忙修剪下。于会见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高,他的时间,要留给绘画。 曾经,他是教书育人28年的大学教授、艺术设计学院院长。现在,他是服务社会公众的省美术馆副馆长。 他还有一个伴随30多年的身份,油画艺术家。除了正常上班,周末和节假日他都泡在工作室创作。 3月17日下午,黄河科技学院于会见工作室,在弥漫着油彩的空气里,他谈起作品和艺术家的理想情怀,谈及生活了30年的二七区的文化特征,畅想未来文化生态田园区的构想,意兴甚浓。 记者 范光华/文 于会见供图 【个人名片】 会见大地,情系中原 于会见1962年生于河南偃师,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专业(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曾任中州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院长,现任河南省美术馆副馆长。 2012年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办个展,2013年在河南省美术馆、洛阳美术馆办个展,2014年在清华大学举办清华学群个案研究展。 其油画作品主要关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整个中原大地上的变化。 评论认为,于会见风景中的思想表达是有节制的、含蓄的,他对“大地”的超现实的揭示,不仅仅是为了排解那种普遍的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忧虑,更多的是通过作品强调了今天对“故乡”缺失的焦虑,对放逐“异乡”的无奈。他的风景画中那种具象表现的技法,看似挥洒随意的笔触,以及黄褐色调为主的迷蒙景象的营造,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种没有答案的“乡愁”。 【艺术创作】 钟情“大地”30年,怀着敬畏心态去描绘 在于会见工作室转一圈,你会发现这些作品中,取材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描绘大地。 于会见说,这和他的生活经历、个人体验有关,也和艺术家的社会担当、社会责任有关,“要怀抱理想,有人文情怀,去体验感受时代生活,才能创作出有灵魂的作品”。 他的记忆中,清晰保存了初学画画时的影像——11岁的孩子,在老家偃师的田野上随意走,每天拿个速写本,背个油画箱,看见什么画什么,那是一种非常自由的状态。 大学毕业后,他定居于郑州市二七区,近30年来,他观察的目光始终凝望着中原大地。“大地亘古不变,一生画不完,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原点,比如莫言的村庄,我把中原大地当成血脉之地,从这里出发,可以延伸到这个世界上共同关注的东西。” 有人觉得一幅画改变不了什么,谈什么社会担当和责任?于会见不这么认为。他说,如果没有社会担当和社会责任,艺术的厚度以及艺术所呈现出来的感人的东西,或者说打动人心的东西就会少一些。这种担当和责任促使他去关注这一块大地的变化,尤其是身边的变化。 在他2012年以前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色彩偏暗很沉重,关注的是大地上的变化和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后作品的色彩亮了,颜色多了,很多画面四周全是树,中间像佛龛一样,“并不是色彩的改变,就失去对大地的人文关怀了。用佛龛的构图,是想把大地放在敬畏这样一种心态下去描绘。如果说以前在绘画中间揭示了矛盾的话,那现在更多的是希望大家对这种大地一定要有敬畏感。这就是2012年以后我想表现的内容,或者说我关注的内容”。 【教书育人】 28年桃李满天下,一代代传承美学文化 大学毕业后,于会见被分到了机关。但他更喜欢教书育人,在中州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28年,他是教授、院长,桃李满天下。 “当老师是我特别喜欢的事儿,28年来最大的财富之一就是学生。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学生传下去,教给学生做人的精神,告诉年轻人要怀抱理想,要有目标、有方法,还要有毅力和意志。看到那么多学生有了成就,自己也很欣慰。” 他也坦言,现在的“艺考”和以前有一个根本性的差别:当年学艺术很多人是发自内心地想当艺术家,现在很多人学艺术是为了就业生存。 “我上学的时候是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世界各种不同的文化艺术理念蜂拥而至,在那个年代,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相互碰撞,接触的观念极其丰富,为今天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年前,于会见就任省美术馆副馆长,美术馆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面向社会开展典藏、研究、展览、社会公共服务工作,这个社会角色是为公众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提供美育教育。“我们目前正在梳理研究20世纪河南美术史,已经两三年了,这件事可以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支撑,很有意义。” 无论是教授还是副馆长,都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 但于会见不觉得工作和创作是冲突的,“艺术家不能关着门创作,要有人文情怀,要有生活体验,有阅历才能有高度,才能创作出有灵魂的作品”。 【情系二七】 可梳理商业文化,打造二七特色名片 二七区是传统的商贸区,这里有新旧人类的遗存——老奶奶庙遗址和陈家沟遗址,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革命历史事件命名的区,还是“亚细亚商战”的风起云涌之地。 依照辖区特色制定的“三区融合”发展规划——高密度的中心城区,中密度的城市新区,低密度的田园生态区——受到省委主要领导的关注。 于会见的作品中,凝聚了许多个人情怀,在二七区生活了30余年,这片传统商业区的变化,留在了于会见的脑海里,激发其灵感,引发其思考。 “二七区有百年德化和二七商圈形成的独特商业文化,应该深挖二七文化特色并传承和创新。”他说,认真梳理百年德化的商业文化特征和上世纪80年代二七商战为核心的商业文化特征,在这两个基础之上,可以重新打造百年德化新的商业文化特征,振兴二七商圈。 于会见说,目前国家倡导的街区制,有助于激活城市内再生力量,国外许多商业中心的街道也不宽阔,但很繁荣。“二七商圈每天人口流动量大,集聚程度高,有商业基因和文化底蕴,打造成有文化气息的时尚商业中心,有天然优势。” 如何推介宣传二七区?于会见的答案是:有条件的话在高密度的中心城区增添小型文化设施,尤其是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以及互联网等多媒体文化设施,为公众提供参与和体验文化艺术的机会,增强商业文化的文化活力。 现代商业文化是体验文化,公众不是简单地购买生活用品,而应该在健康、娱乐、艺术等方面能共同参与体验,是丰富而又健康的生活方式。于会见说,他很乐意和市民互动,来共同做好二七特色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畅想未来】 艺术家“青睐”樱桃沟,可打造“文化生态园区” 根据规划,二七区要在南部打造田园生态区,主要涵盖侯寨乡和樱桃沟景区,这里距离市区1小时车程,有花有树,有水有沟,还有看得见乡愁的“美丽乡村”, 适合周末近郊游。 目前,一些艺术家已经开始落户樱桃沟,在此写生创作。那么,在此打造一个“艺术家部落”如何? 于会见说,田园生态区是都市人的理想去处。身边都有朋友想到樱桃沟建工作室创作。但田园生态区不能建成简单的“艺术家部落”,而应该以“大美术”的概念建成“文化生态园区”。 “生活就是艺术,艺术本身就是生活。新的田园生态区的文化建设,首先是文化规划、业态布局,是艺术、健康、娱乐、体验、休闲,既保存田园风光,又能享受现代生活方式”。“要吸引人,要有整体规划,逐步实施,具备良好的、符合现代人生活的基础设施”。 在他看来,吸引来艺术家不是根本目的,要打造对外有影响、能成为当地特色的文化或者服务项目,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引领或者扩展作用。通过这种“部落”,打造更宽泛的文化,和文化有关系的经济产业活动,发生裂变。 于会见更中意做“大美术的概念”,政府规划引导,做好业态规划,“打造文化生态田园区,形成文化产业”。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