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S08版:社区报 阅读 上一版3
三月,我们拥抱春天
去经历吧,像无所畏惧那样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去经历吧,像无所畏惧那样
就要一场绚丽突围

A

A

海涛一直是我心中传奇一般的存在。

她在三十岁不到的年龄已经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优秀财经记者;三十岁成为李开复博士畅销自传《世界因你不同》的作者;三十岁之后本可以岁月静好幸福中产,竟然又下定决心要去美国留学。而且,竟然成功了!

我们都知道,破釜沉舟、毫无退路的人在追求目标时比较容易达成,原因大概是没有给自己留第二条路。而如果你左边可以走、右边也不赖、前面通着、后面也不错,人的惰性就难免发作,“那么苦逼好像不太必要啊”。而最终,也往往比较容易放弃。所谓“大龄留学生”,常常给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印象(貌似事实也是如此),原因或许就在这里。

看起来,海涛便是这样:事业中期、稳定上升、有车有房、财务优渥、老公疼爱、家庭幸福、闺蜜多多、人脉广泛,似乎无论如何都跟老俞鼓励一代又一代留学生那句苦逼兮兮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必将辉煌”不搭界。

但是海涛竟然坚持下来了。她能吃苦,白天做着记者忙碌而辛苦的采访,晚上背单词做习题。上过新东方考过G托的人都知道这是个多么容易放弃的过程,学生百分之百投入都嫌苦,更何况工作压力缠身的职场中人。我觉得,但凡意志力没那么强都做不到。然而,在和体内重复“放弃吧放弃吧”的那个自己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后,海涛成功了。她成为了哥大口述历史专业的第一个中国研究生。

我很喜欢无论年龄和环境如何变化都能对世界保持热烈好奇的人,这样的人给我一种冲击和震撼,似乎自己也会感同身受、和TA一起去探索未知的一切。于是,海涛开始在微博上连载记录她在哥大当“大龄留学生”的有趣经历之后,我便成为了忠实的追看读者。一晃四年多过去,海涛从一名菜鸟外国新生成为了自信优秀的口述历史高材生,然后毕业了,然后在美国做了一年记者,然后她回国了。她终于把星星点点的轨迹记录汇集在一起,出了一本书。

作为海涛的朋友,我有幸成为了前十个在纸质版图书尚未出版便先睹为快的读者,读着完整书稿的感觉和在微博上的追看如此不同。就像一个敏感而又大条、有时忧伤有时阳光、曾经怯生生现在很自信的矛盾、复杂而又丰满、充满故事的姑娘坐在我的对面,对着我娓娓道来、口述属于她自己的历史。

B

B

印象最深刻的,是海涛战胜自我的过程。

第一关,是语言。海涛写道,刚刚抵达纽约的时候那种被淹没的感觉:“人过三十,学过20年的英语,看过7~8年的美剧,考了3~4次的托福,第一次要在一个真刀真枪的全母语环境中使用英语,竟然还是因为心情紧张而止不住地结巴。但是一切的尴尬在所难免。”

她战胜中国人爱面子、不喜欢被批评和容易不好意思的羞涩心态,要求室友美国男生不要客气,每次发现她的语言中有错误就要指出。她颇为自嘲地记录自己连点一杯想喝的咖啡都困难重重的经历:自以为说了自己的要求之后拿到手的却是一杯奇苦无比的黑咖啡。于是,不服输地站在一旁,默默观察native speaker们是如何点咖啡的。她每每在同学们的交谈中“迷失”,于是马上用手机记录下来,再执着地打断他们,问个究竟。她要去查询马桶堵了、吊灯坏了、案板在哪买这些生活中遇到的场景用英文如何地道表达。她说自己成为了电子字典手机客户端的最忠实用户,在要表达一句话之前,经常站在那里,滑稽地拿着一台iPhone查来查去。想好了,就要去发表一个关于修马桶的伟大演说。

C

C

海涛战胜自己的第二关,是课堂。她修读的口述历史专业,需要进行海量的阅读和写作,对于少年和本科时代不在美国学习的“大龄留学生”而言,困难可想而知。

海涛诚恳地记录了她选修文学写作课的“炼狱经历”。在第一堂课上,杰瑞教授朗读了一段文学作品,接着突然停下来向海涛发问:“你的感受是什么?”海涛只好据实回答:“听得不太懂”。教授便接着提问下一个同学了,留下她“脸火辣辣的”。

看到这里我的想法是,天哪,这也太难了,要是我肯定不会选这门课了吧。而倔强要强的海涛没有放弃,她的斗志被激发了。她认真完成了第一堂课的课后作业,主动举手要求在第二次课堂上朗读,她的用功博得了杰瑞的赞赏。更让我佩服的是,她据实告知杰瑞自己作为一名外国人的胆怯和不自信。于是后来,杰瑞教授要求今后课堂上其他同学朗读的内容一定要邮件抄送给海涛一份,而他自己的材料也会多印一份给这个唯一的外国学生。

两年后,海涛真的能用英文写作了,她用英文完成了书写美国华人口述奋斗史的毕业论文。作为一名读者,还有什么比“亲眼见证”一次人生蜕变更令人兴奋的呢?

D

D

第三个给我带来震撼的内容,就是海涛学习和从事的“口述历史”这件事本身。

海涛的导师这样描述:口述历史的功能之一,就是对于个人历史的收集,以弥补官方历史所遗漏的、或者故意被官方历史遗漏的事实。

事实上,对于口述历史,我并不陌生,我采访过的嘉宾野夫和崔永元,都致力于做口述历史、民间修史,希望把每一个普通个体身上发生过的、见证过的、感受过的“活着的历史”固定下来、传承下去。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看着海涛书中白描她一点点从一名新闻报道采访者向口述历史采访者转变,过程似乎感同身受。她采访LGBT平权呼吁者、采访“帮助罪犯组织”服务的黑人毒贩、采访亲历911充满伤痛的母亲、采访占领华尔街的年轻人,都使我印象深刻。而作为一名对话者,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口述历史采访者的“采访技巧”,不再是新闻报道中为了时效性和新闻点服务,也不是电视镜头前为了收视率和精彩度服务,你所要做的是尽可能倾听,只是非常必要的地方提醒或挖深。“在进行采访之前,记忆并不是现成的。记忆是你帮助采访对象挖掘并且成型的。一旦你完成了这个过程,一份拥有丰富历史背景的记忆将呈现出来。而采访对象将对自己的人生也会有新的看法。这就像一个未知的旅程。”李佳佳

■相关链接

2009年,还是一名财经记者的范海涛与谷歌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合作撰写了《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并获得了蓝狮子中国本土最佳商业作者奖,成为国内炙手可热的财经作家。

2011年,她毅然放弃国内安稳的工作和生活,赴美留学,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专业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学成回国后,她找到了自己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非虚构写作与人物传记撰写,创立了“海涛口述历史·人物传记工作室”。

《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是她心路历程的一场记录,里面有理想和现实、选择与坚持,自我成长和人生奋斗的交互思考。本书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美国教育的窗口,给希望留学或者正在留学的人们提供一个如何面对文化冲击的参照,给有梦想但是不知道如何突破现状的人们带来一缕微光。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27285 2016-03-29 00:00:00 二 去经历吧,像无所畏惧那样KeywordPh就要一场绚丽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