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中原访谈录 上一版3  4下一版
书坛领航者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张扬万法汇千年艺术
书坛领航者
——中国书协名誉主席

郑州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石大东 李韬/文 张翼飞/图

由中国文联、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的“追梦之旅”——张海书法展于3月26日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古稀新声》大展之后,不到两年时间,张海又推出《追梦之旅》大展,所展80多幅作品均为近两年所创作,且多有新貌。身为书协领导,每天冗务缠身,事情纷繁,千头万绪,竟还能挤出时间潜心创作出这么多的精品、逸品,令人刮目。

这也正是张海勤勉善悟、度则舍筏、知行合一的具体践履。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有云:“僧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人。大业末出家,博涉经纶。尝谓翻译者多有讹谬,故就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

张海曾介绍自己是“唐僧的老乡”。

这介绍一半是打趣,一半则是苦行跋涉后的顿悟:艺术之旅不就是一场九九八十一难的修行吗?在这场修行中,张海“墨海领潮”,有自己“创造力的再现”;在“岁月如歌”高亢快进中,也唱出了自己的“好声音”;张海并不满足于此,从心之年又发出“古稀新声”;接力交棒,“荣誉”归来,张海又开始了新的“追梦之旅”……

书家张海

道技相融峻极峰

张海走上书坛的启蒙老师是读小学四年级时的班主任郭树泰老师。“无色而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 张海首次体会到了写字竟有这么大的魅力!“凝思暗想觉依稀,奋笔直书神且奇。”没想到,这魅力让他持续着迷了一辈子。

1980年,张海参加了河南省书法展,参展的一幅隶书荣获了一等奖。这一年他已经39岁了,有点大器晚成,这也是张海真正在书坛上崭露峥嵘;1985年,“墨海弄潮”展中张海以隶书六尺五条屏参展,从书写到形制,都令评委和观众耳目一新,刚健中含婀娜,沉静中寓飞动,从此确立了他在中国书坛的一席之地。

苏东坡曾云:“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不能庄语而辄放言,无足取也。”张海的书法有深厚的楷书功底。他的出生地堪称魏碑故乡,家中杂物台子皆由墓志碑石垒成,书法艺术可谓耳濡目染。张海学习过欧体,却是从“龙门造像”打开楷书门径;之后独取《张猛龙碑》一路之轻灵峭拔,方圆并用,并参以唐楷,于是字成一面。评论家兰干武曾说张海“知结体者”,一语中的。他的行草篆隶,在结体上多得益于楷书功底。

张海书艺着力最多的还是隶书,他曾自述道:我初学隶书没人指导,因见到一本《汉碑范》,觉得那上面的字很美,就没昼没夜地临写起来。也不知道临过多少遍,也记不起来临了多长时间,反正在读大学的数年间,业余时间除了打球就是临帖:“含毫至腐困迷津,问道参详读古人。每叹觉斯良有以,一番临帖一翻新”。《乙瑛碑》骨肉匀遒,情文流畅,笔法严谨;《史晨碑》点画精到,结字雍容,不枝不蔓,法度森然;《曹全碑》丰腴秀润,内含筋骨,结构因字而宜,大小一任自然;《礼器碑》瘦劲如铁,变化如龙,一字一捺,不可端倪;《孔庙碑》纵逸飞动,神趣高妙,姿态横溢;《张迁碑》雄厚朴茂,拙中寓巧,用笔方中寓圆,波磔含蓄;《衡方碑》古健丰腴,沉郁遒古,用笔霸而不肆,结字宽绰大气;《鲜于璜碑》仪态端庄,笔势凝重,结字时出新趣,别有意境……我深为汉碑的魅力所吸引,广泛的临写使我领略到了汉碑的风范,对其规矩也能得之于心。

1995年张海的作品集《张海书法》面世,沈鹏先生看后“甚慰”,赞誉张海隶书:“用笔如屈铁如游丝,布局成行不成列,萧散有严谨,空灵又凝重,让你分辨不出笔画的来由”。学问大家蒋维崧则评价曰:“行笔自然,点化圆润,紧凑中闪耀着一股灵气。不用雁尾而能表现出飞动的神态,吸收了汉碑古朴而不矫揉造作,故为苍老。”

沈尹默在《学书有法》一书中讲道:“讲到书家,那就得精通八法,无论是端楷,或者是行草,它的点画使转,处处皆须合法,不能丝毫苟且从事,你只要看一看二王、欧、虞、褚、颜诸家遗留下来的成绩,就可以明白,如果拿书和画相比着看,书家的书好比精通六法的画师的画。”张海从学书之始便诸体兼习,八法皆备:其隶书分白赋黑,棋布星列,且垂象表式,有模有楷,“三代鼎彝秦汉简,钧炉陶冶出新奇”,端庄而勃勃生气;其草书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数点勾连化春雨,草书一笔拟萧曹”,沉着痛快而又空灵活脱;其草隶酣畅泼辣,朴茂浑茫,“久事汉碑融汉简,杂糅行草剪裁成”,典雅而不失清丽;其楷篆亦是天垂其象,地耀其文,“和合因缘成法相,环肥燕瘦敢云多”,稳健而清逸有度。他曾自作小诗以自况:“精工诸体十分全,未见人生谁有缘。篆隶风神行草趣,广搜冥讨得真诠。”

张海前些年在《书法》杂志上发表《学书三问》:一问你自己是否耐得住寂寞?二问你自己是否有很强的精品意识?三问你自己是否超越了自我?张海扪心自问,三省吾身,刀劈斧斫,字句铿锵,掷地有金石之音,朗读有钟鼓之韵。

“艺痴者,技必良”。为了一件作品,张海常常茶不思进,食不甘味,有时甚至关掉手机,斗室自囚,真似唐代大诗人贾岛所言:“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厚积才能薄发,转识方能成智,在创作过程中,张海有时也会书兴遽发,灵感倏来,心手双畅,笔歌墨舞,无意乃佳,不可复得。

张海还是极具创造精神的艺术家,他对古老书法艺术在当代的发展具有独到的理解。他坚持认为,当代书家的艺术实践,不应该是对古人的简单重复和模仿照搬,而应体现当今的时代特色,并扎根传统,大胆实践,积极创新,锐意突破。

张海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从早年大胆创新的草隶,到今天竭力表现笔墨情趣的草篆;从早年兼容碑帖、自出机杼的小行草,到今天遗貌取神、极富审美的破锋行草书;从融汇魏唐的碑体楷书,到几近墨戏的一笔草;从《古稀新声》对书道甘苦的执着与笃行,到《追梦之旅》对书艺理解的力度与深度,都体现了包世臣所言的“博洽精审”。

在偃师张海艺术馆内悬挂着一副嵌名联:“张扬万法汇千年艺术,海纳百川成一代书家”,当是对书家张海的准确写照。

在《追梦之旅》开展之际,张海专门创作了一首《真情告白》,表达自己半个世纪的“书家心声”:

五十多个春秋

以书法为生 以书法为命

无时无刻不沉浸其中

纸长纸短

墨淡墨浓

品尝多少酸甜苦辣

经历多少骤雨狂风

送走如歌岁月

绘就多彩人生

不敢说有一厘米超越

但收获了东西南北 春夏秋冬

要说不在乎别人的评价 那是虚伪

然而——

我更在乎对一种精神的认同

■人物简介

张海,1941年9月生于河南省偃师市。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常委,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国务院批准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河南省书画院院长等。

出版有《张海隶书两种》《张海书法》《张海新作选》《张海书法作品集》《张海书增广汉隶辨异歌》《张海书法精选》《张海书法选》《张海书法作品选》《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选》《岁月如歌——张海书法展作品选》《张海行草书佳作解析——苏辙〈黄州快哉亭记〉》《佳作解析——张海隶书宋词五首》等。书论《关于代表作的思考》《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书法经典大家怎么出》《坚持健康的书法批评,为繁荣书法艺术鼓与呼》等,在当今书坛产生广泛影响。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27686 2016-03-31 00:00:00 四 书坛领航者KeywordPh——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张扬万法汇千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