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11版:豫文乐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上街山村清末祠堂引关注
“IP男神”钟汉良又来了
郭富城怎么变身“亡命徒”?
美女作家苏更生郑州“支招”
让一群动物帮你“成长”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座祠堂承载一个姓氏的古老记忆
上街山村清末祠堂引关注

一棵500年的古树,一座清末建筑,升华成为族群的精神象征和心灵寄托。近日,郑州市上街区南部七八公里的赵沟村的一座保存相对完整、已有上百年历史的祠堂引起了文物部门的关注。

刚到赵沟村口,一座依山而建古香古色的建筑便映入眼帘,门楼上横额石刻“赵氏先祠”,据说由清末戊戌科翰林赵东阶所书。记者在正殿里看到,有光绪年间“太史第”、“父子进士”多块木制大匾,还有民国初年的碑刻等。离宗祠不远,有一棵树龄为500年的皂荚树。“赵氏祠堂修建于清宣统二年,现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虽历经沧桑,但在赵氏族人的保护下,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当地赵姓族人理事会会长赵紫光告诉记者,“相传那棵皂荚树就是取其谐音‘赵家树’。”

根据清咸丰五年的手抄本赵氏宗谱显示,他们是明朝初年由来自山西洪洞的赵天相定居于此而繁衍生息。数百年间,不少赵姓人由此走出,迁往开封、许昌、商丘等地居官、营生,最远的一支曾迁往辽宁铁岭。而这座建于清末民初的祠堂,承载了一个姓氏的古老记忆。不久前,郑州市文物部门曾有人前往调查。

“文物部门专程来考察过,说咱的祠堂年龄已经超过百年,保存相对完整,很有保护价值,还给我们提了很多建议。”赵紫光说。

清明节时,赵氏祠堂共迎接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赵姓族人300多位,大家通过拜祖弘扬先祖精神。来自新疆克拉玛依的80岁高龄的老先生是此次祭拜中年龄最大的,他说,不管走多远,对“家”,对“根”都有一种深深的渴望。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李立新博士表示,如今民间不断兴起寻根问祖热,修家谱热,都是中国祖先崇拜理念与文化的时代反映,是优良家风家训传承弘扬的行为,值得保护、引导和支持。

河南是姓氏文化资源大省,由此应运而生的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自1995年成立以来,现已有正式的单姓二级学会51个。李立新说:“姓氏文化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十分重大,尊祖敬宗、报本反始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郑州晚报记者 苏瑜 文/图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31239 2016-04-14 00:00:00 四 上街山村清末祠堂引关注KeywordPh一座祠堂承载一个姓氏的古老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