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分聪颖、三分感觉,三分真情,一分不让人讨厌的虚荣”,构成了都市里的“小女人散文”。然而,她却不同,以自己的淳朴取代了那么一点点虚荣,她的文字清新细腻、纯净灵动,如山间溪水般吟诵着山野、故乡和亲情;她不会矫揉造作,就那么真情自然,一路行走一路思考,散发着灵魂的芳香……面对不惑之年的周苏荣,记者很好奇究竟是什么触动了她敏感而又多思的神经,使得一篇篇散文不断集结成册? 郑州晚报记者 崔迎/文 马健/图 从偶然的《邂逅》到出版散文集 周苏荣的第一部散文集叫《上弯月》,书名中的“上弯”缘于故乡洛阳嵩县上湾村,四五十篇美文尤见她对故乡山水的情感。几年前,山乡雪后迷人的景色,让她忍不住掂起笔来,写山间妖娆的雪松、冰雪下隐约的水声……她将这篇美丽的《邂逅》,投寄到《洛阳晚报》,很快,即兴而发的小散文变成了铅字。周苏荣就像是受到了褒奖的小学生,激发起写作的热情和迷恋,并一发而不可收!她写《山中纪事》《童年和故乡》《母亲》,她写夏日的伊河,河中洗澡嬉戏的伙伴,那绿荫覆盖的柳树堤,还有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周苏荣写《庭院》里甜蜜的味道,“太阳的影子分明是投在脚尖的,蓦然,看见它从田埂上悄悄溜走,猫样蹲在门前的桃树下打盹……于是,辘轳咿呀咿呀,炊烟起了,牛和孩子,乖乖儿羊呼唤母亲的声音奶油般,一股香甜的味道在村庄蔓延了……”《伊河,我的母河》中,周苏荣道出了对家乡小河的深情,“人往往把人生比作河流,如果谁用这河比喻我的人生,我拿棍子打他呢!于我,它是生命,是我身体里流淌的热血,是亲人唤我时,那千回百转的声音。” 然而,现实中也掺杂着无奈,不自觉中,美丽的山村景致变了颜色,宁静的山村躁动起来,一哄而上采矿挖金,空气中弥漫起化学品的味道,塌陷的土地、丢弃的石头废渣像肌肤上的烂疮,让人心痛……抑或是她写作的欲望压制了太久,抑或是沉淀的思绪太多,她敲击出的文字跳动个不停,一篇接一篇,最后实在等不及一一发表,终于一块打包,2015年她出了第一部散文集《上弯月》。 “水果里的虫子”找到了甜蜜的家 眼下,周苏荣的第二部散文集《在路上》又将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上弯月》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又出这本集子,我自己都没有想到。”周苏荣说,三年出了两本书,没时间看电影看电视,总感觉时间不够用,真有点走火入魔了! 一边忙着写书,一边也忙着行走。在这部即将问世的散文集中,周苏荣远去西北,写雄劲而苍凉的大漠黄昏;去草原,探访游牧人狂放和洒脱的生活;去大兴安岭脚下的博克图,举起相机对准老旧的车站……《沙漠灵泉》《河西印象》《我把远方的远给草原》等篇章跟着她的足迹一路而来,透过文字中的不同景致更道出她一路所思所想。 “决定用《在路上》做书名,并非借义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我的几个文友也不赞同,我也因此犹豫了很久,但最终我还是执拗地选择了它。因为这三个字也像虫子,早在我童年时,对着四壁的大山,它就钻到我心里了。”周苏荣说,缘于自小的爱好,如今女儿出嫁一身轻松,她将全部的热情都投入到了一发而不可收的写作中,而今她的第三部书也已经开工了,“已经写了9000多字,主要写村庄的变化”。 “我像一只水果里的虫子,找到了一个甜蜜的家。”周苏荣说,“回想我经过的那些清晨和午夜,哪一天我不是被文字搅扰得神魂不定,痴痴迷迷?”看来,酷爱写作的周苏荣不只是水果里的虫子,更是一只最爱用文字结网的书虫!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