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京剧大师梅葆玖病逝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京剧大师梅葆玖病逝
为梅兰芳幼子 刚过完82岁生日
他曾寄语河南年轻演员:学戏要从中国文化学起
河南名家追忆:梅家和河南豫剧很有渊源
1950年,梅兰芳(左)、梅葆玖父子同台演出《游园惊梦》
梅葆玖在中央电视台1994年元宵晚会上演出

为梅兰芳幼子 刚过完82岁生日

他曾寄语河南年轻演员:学戏要从中国文化学起

河南名家追忆:梅家和河南豫剧很有渊源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之子梅葆玖,因支气管痉挛深度昏迷,经多方抢救无效,于2016年4月25日11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2016年3月29日是梅葆玖82岁的生日,但生日两天后,他就因突发支气管痉挛,导致脑缺氧送医院抢救。

梅葆玖,1934年3月29日生于上海,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第九个孩子,京剧梅派艺术传人,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代表作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太真外传》《洛神》《西施》等。

梅葆玖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传人,其中有几十位弟子现都已成为了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其中有李胜素、董圆圆、张晶、张馨月、田慧、谭娜、尚伟等。

大师最后一场公开演讲

梅葆玖上月底在入院前(3月29日)还给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师生作了一场讲座,这是他人生中作的最后一场公开演讲。

当天,梅葆玖给师生们以“梅兰芳京剧表演艺术对世界戏剧的贡献”为题发表演讲。他认为父亲的成功,一方面是取决于个人的刻苦努力,多方面地学习和追求,乐观、豁达和诚挚待人的高尚品格;另一方面,得益于中国戏剧文化的深厚、京剧气质的尊贵及当时戏剧文化市场比较成熟。

演讲的过程中梅老先生状态一直很好,台下很多同学都不禁感慨梅先生已82岁高龄精神还这么好,并且思路也很清晰。

葛同学回忆称,老先生很谦逊:“每次大家鼓掌的时候,梅老都会向大家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小小的举动让在座的每位师生都很感动。”而给参加讲座的葛同学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演讲后很多同学都去找梅葆玖先生签名,但一次只能进去两个人。当她和同学进去后想和梅先生合影时,又怕梅先生不愿意,所以想着让同学帮她偷偷拍张和梅老的合影。没想到这一幕被梅先生看到了,梅老先生笑着示意她站到自己身边合影。“那边光线不好,站到这边来。”葛同学表示,梅老先生还特别配合镜头,一点架子都没有。

“我不是什么‘大师’”,“只是票友而已”

10岁时,梅葆玖开始学艺,彼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闭门谢客。对于这段经历,梅葆玖回忆道:“那段时间父亲每日在家里作画、不演出,我从1944年开始学戏时,父亲为我请了王幼卿等很多基本功老师。我当时很天真,一门心思想学《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父亲的代表剧目,可是他让我学最基础的老戏,还要求我必须按老师教的唱,理由是先把基本功打好再学梅派戏,就会按规范进步。”3年后,还在念书的梅葆玖开始登台演出。

晚年,梅葆玖的视野并没有仅仅囿于梅派,而是屡屡为京剧及传统文化建言。2012年,梅葆玖被日本樱美林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谈及此,他说:“人家给我一个方帽儿,但跟我们老头儿(梅兰芳)的差远了,人家是金方帽儿,我只是票友而已。”他还拒绝被称为“大师”:“我不要做什么‘大师’,我父亲才是名副其实的大师,中国真正的大师并不多。我不是,我是干活儿的。”

戏外“老顽童”:汽车迷、音乐发烧友和爱猫人士

舞台下的梅葆玖时尚、风趣、爱好广泛,他是一个开着名车、听着MJ的时尚“老顽童”。

梅葆玖是汽车、音响以及和电有关的机器的发烧友,谈起自己的爱好,梅葆玖就喜形于色:“我除了汽车、音响,什么无线电、遥控飞机模型都做得很好。”原来,梅葆玖从小就喜欢研究电子机械,曾当过剧团的音响师。梅葆玖北京的家里有一间专用音响房,房间里的设备豪华先进。“我很喜欢我的音响,特别喜欢听交响乐、美声歌剧,还喜欢看奥斯卡大片。我最喜欢迈克尔·杰克逊,他和席琳·迪翁唱片我有很多。”

他痴迷自行车、摩托、汽车、飞机等,尤其是汽车,他对其性能如数家珍。父母健在时,担心他“捅娄子”(出事),禁止他考驾照。老人离世后,近50岁的梅葆玖去考了驾照。直至75岁高龄,他出门还习惯驾驶着自己的进口沃尔沃。他还尝试驾驶一个朋友的私人飞机半个小时,觉得“不过瘾”,也遗憾没能尝试驾驶波音747。此外,梅葆玖还喜欢养狗、养猫。综合

梅葆玖的河南情缘

他寄语河南年轻演员:中国文化是必学课程

2012年,郑州,梅葆玖在“薪火相传梨园情——河南地方戏拜师盛典晚会”上见证了13位戏曲艺术家收徒后,他当时表示,这种规模的集体拜师典礼,全国都不多见,可见戏曲事业在河南受到的重视。在梅葆玖看来,豫剧和京剧都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问题。梅葆玖认为,戏曲发展如果单靠几出戏是支撑不了太久的,更重要的是增强观众对戏曲历史的了解,教他们如何从更深的层面去欣赏戏曲,这样才能让观众知道如何去传承戏曲文化,而不仅仅是会唱几句戏。

对于拜师学艺的河南年轻人,梅葆玖十分欣赏他们的诚心。他说,戏曲是“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学不了”的艺术,必须要把戏曲当做一辈子的事情去做,而不能把它看成争名夺利的手段,这样才有可能成为大家。梅葆玖还提到了戏曲演员的培养问题,中国文化是每个演员必须学的基本课程,很多戏曲前辈学历不高,但他们敬重中国文化,不断地从中国文化中汲取营养,才成了大师。现在很多年轻人过于在乎技巧和包装,却忽略了根基。

梅葆玖与马金凤在河南同台献艺

2010年,在郑州举办的“人生如戏 盛世中原”国粹戏曲精品名家名段新年演唱会上,梅葆玖与马金凤两位京剧、豫剧界的“国宝级”大师同台献艺。当时,马金凤与梅葆玖同台演出京豫合作版《穆桂英挂帅》。

早在1953年,当马金凤在上海参加慰问部队演出时,献演剧目就是《穆桂英挂帅》,当时受到梅兰芳的赞誉。“他老人家高兴得像发现了宝贝似的,拉着我的手不放,直夸我嗓子好,随后他还亲自指点我排演这部戏,我虽然没有正式拜他为师,但他让人传话说认了我这个徒弟。”马金凤当时说,梅兰芳对她非常好,“梅先生对我特别好,要是没有他手把手教我,不会有今天的我!我头上戴的这顶点翠凤冠就是梅先生在1957年时送给我的,这也是梅先生的传家之宝。梅先生还给我买票让我去看程砚秋的戏学习水袖功夫,我的师母都对我说,梅先生对我比对他儿子还好!”

河南名家追忆梅葆玖

范军:“很多豫剧大家是梅葆玖父亲的徒弟”

听闻梅葆玖离世的消息,范军感到很悲痛:“梅老师是一个特别谦和的人。每次见到他,他都是那么的彬彬有礼,那么的温文尔雅,没有一丁点大师的架子,让他照相就照相,请教他什么也耐心作答。对待艺术他又是那么的讲究,那种认真,让人心生敬意。他是当之无愧的德艺双馨的大师级艺术家。”

“梅家和河南很有渊源,豫剧的很多名演员都是梅葆玖的父亲梅兰芳大师的徒弟,比如马金凤老师、陈素真老师、阎立品老师。”范军说。

1959年,梅兰芳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将豫剧《穆桂英挂帅》改编成京剧作为献礼剧目,梅兰芳亦以其炉火纯青的表演,塑造了他最后一个舞台新形象。“梅葆玖老师和马金凤老师一直保持着亲密的师姐弟关系,他们曾多次在河南和北京的舞台上合演《穆桂英挂帅》段,至今还在戏曲界传为佳话。”范军表示,梅老师走得如此突然,这是我们文学艺术界的大损失。

杨帅学:“梅老师不厌其烦地给我讲戏”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杨帅学告诉记者,梅葆玖老师与常香玉、马金凤老师有着很深厚的感情。“梅葆玖老师好多次受邀来到河南,并与马金凤老师同台演出,马金凤老师也受邀参加过梅葆玖老师他们在北京举办的活动,可以说,他们不仅有着很深的私交,在艺术上也一直保持着互动和沟通。”杨帅学说。

梅葆玖老师对河南戏曲非常关注和支持,多次来到河南《梨园春》的舞台,与年轻戏曲人交流。杨帅学回忆起四五年前的事情,“当时我作为年轻演员向梅老师请教戏曲知识、表演、唱法,梅老师很认真地听,很细致地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给我说,直到我完全领会为止,当时我特别感动”。

郑州晚报记者 苏瑜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34074 2016-04-26 00:00:00 二 京剧大师梅葆玖病逝KeywordPh为梅兰芳幼子 刚过完82岁生日
他曾寄语河南年轻演员:学戏要从中国文化学起
河南名家追忆:梅家和河南豫剧很有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