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S08版:二七播报 记忆 上一版3
上世纪的“高大上”
老郑州人的经典记忆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世纪的“高大上”
老郑州人的经典记忆
亚细亚迎宾小姐
亚细亚内景
亚细亚琴台
20世纪80年代的东方红影剧院
东方红影剧院

上世纪的“高大上”

老郑州人的经典记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二七区商贸业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在这里的商战闻名全国,影响深远。作为商战最重要的纪念地和目击者,亚细亚商场旧址仍矗立在辖区中心,向人们讲述着那并不曾远去的硝烟。

二七区境内保留有相当数量的纪念建筑物、旧址、纪念地,这些见证着二七区的历史,是二七记忆中不容漠视的珍贵财富。这次,我们一同追寻那些被老郑州人所熟知的经典记忆。记者 景静 整理

郑州亚细亚商场

每天早上还没开门,大门口就有人排队等着

亚细亚商场位于郑州市二七区德化街1号,1988年10月动工兴建,1989年4月建成,占地6670平方米,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共12层。商业中心有玻璃罩顶的自然采光区,内外装饰简洁明快,有踏步电梯、空调和闭路电视。设30个商品部,经营商品5万多种,成为具有南国风格的花园式商场。

1989年5月6日,位于二七广场东南角的亚细亚开业,那时候,每天早上还没开门,大门口就有人排队等着,当时很多外地人到郑州,直接从火车站出来就开始在亚细亚门口等。当时亚细亚有句广告词:“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

“亚细亚”名字的由来

“亚细亚”这一名字在郑州市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对这一名称的由来却鲜为人知。

1988年上半年,在二七广场东南角上,一座大型建筑耸立了起来,在施工场地的围栅上,赫然写着“德化商场”四个大字。但这座建筑的主人们也深感这暂定名字与现代化建筑十分不和谐,正在为确定更完美的商场名苦思冥想。

一个好名字胜过一个金招牌,商场命名也和人起名同样有番讲究,甚至略高一筹,给商场起名字,主要是让顾客把它牢牢地印在脑子中,留下难忘的记忆。不仅要求名字优美、含义深刻,更重要的是让人们说起来顺畅上口,掷地有声。

“亚细亚”这个名字,是英文“Asia”,亚洲的译音,高雅脱俗,颇有现代韵味,迎合人们对新潮的追求,又符合中国传统的老商号三个字特色,而且“亚细亚”最后一个字的声调恰好又是仄声,字音短促,读起来铿锵有力。经过一番斟酌之后,正式推出“亚细亚”这个名字。

推动了中国商贸业经营理念的巨大变革

亚细亚商场是我国最早的股份制商业企业,它有着灵活的机制,“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和出奇制胜的公关营销术,为中国商业领域创造很多先例:第一个设立商场迎宾小姐、电梯小姐;第一个设立琴台;第一个创立自己的仪仗队……有关数据显示,亚细亚商场开业仅7个月就实现销售额9000万元,一年就跨入全国50家大型百货商场行列。到1995年,其销售额达4.71亿元,亚细亚成了河南最富魅力的地方。在此后闻名全国的“商战”中扮演了无可争辩的中心角色,推动了中国商贸业经营理念的巨大变革。

1997年,王遂舟辞去亚细亚商业经营总公司总经理及郑州亚细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职务,退隐养病。亚细亚商业经营总公司亦宣告解体。

1998年5月,郑州亚细亚停业。

东方红影剧院

曾是郑州人看电影的最佳去处

东方红影剧院,位于郑州市二七区正兴街37号,建于194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州市建成的第一家影剧院,参照北京天桥剧场设计,金鹤岭、李修、王喜贵三人主持建造。

建成后,影剧院取名为“中原影剧院”,1952年改名为“人民影剧院”,1955年又改名为“百花影剧院”,到了1969年,改名为“东方红影剧院”,这里白天放映电影,晚上则有戏剧演出,经久不衰。

在那个年代,东方红影剧院一直是郑州人看电影的最佳去处,交通便利、放映机也比较先进,成为老郑州人的经典记忆。

1997年,东方红影剧院最后一次改造前,唯一的一个放映大厅,能容纳1400多名观众,这规模在郑州的影院里屈指可数。

经历5次内部大改造,内部结构、设施趋于完善

东方红影剧院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需求及文化事业的发展,先后历经5次大的内部改造,该建筑内部更加合理,设施也趋于完善。

东方红影剧院坐东南面向西北,正对十字路口。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前后分为两部分,前部分为观众厅,后部分为舞台和后台,观众厅为青砖墙红瓦顶,正立面(山面部分)为马头墙,中部高,两侧呈阶梯状,各有三层,遮挡后部屋顶,其上中部设圆窗三个,下部设正门,形成影城的前正立面,青砖墙体外侧设有壁柱,整体墙面不开窗,内部设阶梯看台,看台两侧做通道,看台前部(门侧)设隔层,其上设为放映室,上部用半圆形吊顶。

舞台和后台建筑为红色砖墙,红色瓦两坡屋面,其屋顶高出观众台屋顶,整个屋顶和侧立面形成前高后低的阶梯状,墙体三面设壁柱;檐口设有组织排水沟槽,使用落水管连接排水沟槽,将屋面雨水排到地面,形成排水系统;室内前部设有舞台,中部用幕布隔离形成后台,墙体中部设廊子通道,调整和布置幕布位置。整座建筑兼有放映和表演双重功能。

整座建筑的观众厅结构为砖混和木结构,舞台厅为混凝土框架结构,竖向使用墙体和壁柱承载,上部梁架使用木屋架,木屋架斜梁架两端承托于壁柱和混凝土独立柱之上,节点处用钢板和铆钉固定连接,梁架斜梁上使用方木承托屋面,形成整个屋顶空间结构。

最火时,每天连续放映22个小时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话剧、电影成为东方红影剧院主打曲目。1982年,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刚刚上映,东方红影剧院每天都顾客盈门,从早上6点一直到次日凌晨4点,放映机每天22个小时连轴转。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郑州影院市场迎来第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很多大型企业的俱乐部也搞起影院,对外营业,那时候,郑州有大大小小50多家电影院。

1997年,东方红影剧院内部改造,放映厅格局变成了5个厅,最大的厅可容纳600人,其余均是带有包间的小放映厅,经营勉强可以维持。

2005年以后,外地影院大鳄抢滩郑州影院市场,东方红影剧院开始走下坡路,陷入惨淡经营。2011年1月,东方红影剧院被拆除。

资料图片由二七区政协文史资料办公室、民族宗教港澳台侨委员会提供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36567 2016-05-05 00:00:00 四 上世纪的“高大上” <BR/>老郑州人的经典记忆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