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X06版:新郑播报 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子产不辱使命 力争宾至如归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子产不辱使命 力争宾至如归
锦堂春色碑文
南桥落雪后的景色
陉山的夕阳

宾至如归

【典故】

春秋时,郑国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晋平公摆出大国架子,没有迎接他。子产就命令随行人员把晋国的宾馆围墙拆掉,把车马开进去。晋国大夫士文伯责备子产说道:“我国为保证诸侯来宾的安全,所以修了宾馆,筑了高墙。现在你们把墙拆了,来宾的安全由谁负责?”子产回答说道:“我们郑国小,所以要按时前来进贡。这次贵国国君没有空闲接见我们。我们带来的礼物既不敢冒昧献上,又不敢让这些礼物日晒夜露。从前晋文公做盟主时,接待诸侯来宾并不这样。那时宾馆宽敞漂亮,诸侯来了,像到家里一样。而今,你们的离宫宽广,宾馆却像奴隶住的小屋,门口窄小,连车子都进不去:客人来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被接见。这不是有意叫我们为难吗?”

士文伯回去向晋平公报告。晋平公自知理亏,便向子产认错道歉,并立刻下令兴工,重修宾馆。

【解释】

宾至如归:释义:宾:客人;至:到;归:回到家中。客人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形容招待客人热情周到。

【出处】

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

【成语故事】

公元前542年,鲁襄公死去的那个月,子产辅佐郑简公到晋国去,晋平公因为鲁国有丧事的缘故,没有接见他们。子产派人把宾馆的围墙全部拆毁,把自己的车马放进去。

晋国大夫士文伯责备子产说:“敝国由于政事和刑罚没有搞好,到处是盗贼,不知道对辱临敝国的诸侯属官怎么办,因此派了官员修缮来宾住的馆舍,馆门造得很高,围墙修得很厚,使宾客使者不会感到担心。现在您拆毁了围墙,虽然您的随从能够戒备,那么对别国的宾客怎么办呢?由于敝国是诸侯的盟主,修建馆会围墙,是用来接待宾客。如果把围墙都拆了,怎么能满足宾客的要求呢?我们国君派我来请问你们拆墙的理由。”

子产回答说:“敝国国土狭小,处在大国的中间,大国责求我们缴纳贡物没有一定时候,所以我们不敢安居度日,只有搜寻敝国的全部财物,以便随时前来朝见贵国。碰上您没有空,没能见到,又没有得到命令,不知道朝见的日期。我们不敢进献财物,又不敢把它们存放在露天。要是进献上,那就成了贵国君王府库中的财物,不经过进献的丁式,是不敢进献的。如果把礼物放在露天里,又怕日晒雨淋而腐烂生虫,加重敝国的罪过。

“我听说文公从前做盟主时,宫室低小,没有门阙和台榭,却把接待宾客的馆舍修得十分高大,宾馆像国君的寝宫一样。仓库和马棚也修得很好,司空按时平整道路,泥水工匠按时粉刷馆舍房间;诸侯的宾客来到,甸人点起庭院中的火把,仆人巡视客舍,存放车马有地方,宾客的随从有代劳的人员,管理车辆的官员给车轴加油,打扫房间的,饲养牲口的,各自照看自己分内的事;各部门的属官要检查招待宾客的物品;文公从不让宾客们多等,也没有被延误了的事;与宾客同忧共乐,出了事随即巡查,有不懂的地方就指教,有所要就加以接济。宾客到来就好像回到家里一样,哪里会有灾患啊!

“不怕有人抢劫偷盗,也不用担心干燥潮湿。现在晋侯的缇别宫方圆数里,却让诸侯宾客住在像奴仆住的房子里,车辆进不了大门,又不能翻墙而入;盗贼公然横行,天灾难防。接见宾客没有定时,召见命令也不知何时发布。如果还不拆毁围墙,就没有地方存放礼品,我们的罪过就要加重。斗胆请教您,您对我们有什么指示?虽然贵国遇上鲁国丧事,可这也是敝国的忧伤啊!如果能让我们早献上礼物,我们会把围墙修好了再走,这是贵君的恩惠,我们哪敢害怕辛劳?”

文伯回去报告了。赵文子说:“的确是这样。我们实在不注重培养德行,用像奴仆住的房舍来招待诸侯,这是我们的过错啊!”于是,他派士文伯前去道歉,承认自己不明事理。晋平公以隆重的礼节接见了郑简公,宴会和礼品也格外优厚,然后让郑简公回国。晋国接着建造了接待诸侯的宾馆。

【历史遗存】

子产在新郑和周边的遗存主要有西关和东关的子产祠,陉山和尉氏的子产庙,郑州的子产祠,长葛的子产台等;在明清八大景中,与子产相关的有四大景,即锦堂春色、溱洧秋波、南桥风雪和陉山晚照。

据魏《魏书地形志》记载,新郑县城有子产祠。位于今新郑市区西部双洎河(古洧水)东岸卧佛寺塔北,创建莫考。晋,荥阳太守李炬派郭诵祷于子产祠。唐天宝七年(748年)重修,五代时毁。宋重修。元天宝二年(1328年)重修,元末毁。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知县辛时敏重建设像,其后宣德、成化、万历年间不断修葺,高拱撰《子产祠碑记》,明末复毁。清康熙三年(1664年)知县谢鸿奇重建,雍正十一年(1733年)总督王士俊重修碑。祠旧有田14亩,责令卧佛寺耕种,管理祠庙。此祠在明清时代为新郑“八景”之一,名谓“锦堂春色”,民国年间废。

锦堂春色 子产祠

南桥风雪

原为子产乘舆济人处 :位于今新郑市区南双洎河(古洧水)桥西,双洎河南岸。战国《孟子·离娄下》:“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明高拱《郑大夫子产祠碑记》:“洧出西北至近郊溱乃合流,平时深及膝而已,夏秋间雨则山水泛涨高十余仞,奔腾而下不可以桥也,子产乘舆济人时月无纪,岂其十一,二月不成杠梁,止假乘舆哉?”清蒋廷锡《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三百七十卷开封府:“南关桥 在新郑县南门处溱洧河上,子产乘舆济人即此处。”清在大王庙前洧水河边立“子产乘舆济人处”石碑,20世纪50年代初,碑庙俱废。此处在明清时代为新郑“八景”之一,名谓“南桥风雪”,后废。

陉山晚照

郑相子产卒于郑定公八年(前522年),葬于市区西南约17公里陉山山顶。现存墓冢高5米,底边周长约100米,以红石块堆成,顶圆底方。墓门朝向郑国都城,以示不忘郑国,隧道封其后而空其前,以示内无珍宝。墓东侧建有子产庙。为了纪念子产,每年春天,周围百十里的群众都要到山顶子产墓前举行祭祀活动,至今香火不断。1987年,该墓被公布为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时墓东侧建有祀庙,今唯存墙基遗址。晋人杜预拜谒子产墓,作《遗令》一文说道:“其造冢居山之顶,四望周达,连山体之正而斜向东北,向新郑城,意不忘本也。必集洧水自然之石以为冢藏,贵不劳工巧,而此石不入世用也。君子尚其有情,小人无利可动,历千载无毁,俭之致也。”相传在每年五月端午的傍晚,太阳照在陉山上,大如斗,非常壮观。此景在明清时期成为新郑八大景之一“陉山晚照”。图片一,南桥风雪;图片二,锦堂春色资料;图片三,陉山晚照。 (作者:靳录)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36715 2016-05-06 00:00:00 五 子产不辱使命 力争宾至如归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