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G03版:高新播报 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东赵遗址”再次进入全球视线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将在郑州举办
“东赵遗址”再次进入全球视线
专家实地观摩东赵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东赵遗址

5月21日至23日,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将在郑州市召开。东赵遗址再次走进全球视线。据了解,本届大会是中国考古学界第一次国际化、开放式大会,也是中国考古学诞生近百年来首次举办的国际性高端学术会议。据了解,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除学术研讨外,与会专家还将实地观摩郑州市东赵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和大河村遗址博物馆。

郑州晚报记者 孙庆辉 文/图

东赵遗址曾获文物界“奥斯卡”奖

郑州东赵遗址位于郑州市高新区沟赵乡东赵村南侧,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对东赵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与勘探。

东赵遗址,2014年度曾入围素有文物界“奥斯卡”之称的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郑州地区其他夏商遗址一起,孕育和繁盛了早期华夏文明;大河村遗址是一处包含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时期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先后接待国内外观众百余万人次,成为展示郑州市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平台和窗口。

据了解,正在考古发掘的东赵村遗址,是一个新砦期、二里头时期和东周时期的大、中、小三座“叠套”在一起的古城,出土大量的重要文化遗迹。其中,二里头文化时期的“中城”考古中,新发掘出卜骨坑、祭祀区等,尤其是在城墙体内发现的一具儿童尸骨,系筑城时,用儿童来奠基,在考古中非常罕见,是中国夏代考古史上首次或为数不多的发现。

东赵遗址把中华文明史往前推了两千年

“东赵遗址是如何发现的呢?说到这个话题,不得不提我国考古界的两大工程。”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出身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讲解说,从历史渊源到国家都城的形成,从三城叠套到祭祀礼仪,把东赵遗址龙山至商末周初文化遗存深入进行了解读,听来有远古华夏千古悠悠的自豪感。阡陌纵横的原野蕴藏着几多丰满的文化底蕴。

人们常说,中华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有3000年。在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前的夏商周,一直没有相对准确的系统纪年,尤其是夏朝是否真实存在,一直受到国外学者的高度质疑,甚至有人说那不过是一个神话罢了。

所以,为了探究夏朝的真实存在,近几十年来,考古学者一直在做不懈探索,尤其当二里头文化及文献记载的与夏人有关的遗迹被发现后,夏朝的踪迹终于通过考古手段被成功捕捉到。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开展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几年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还联合开展了“中原腹心地区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课题研究。作为华夏早期文明的核心区,郑州被锁定为考古发掘的重点对象。

早年航片资料成就了东赵遗址

郑州之所以被确定为“中原腹心地区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的重点区域,有两大原因:一、大量文献记载显示,郑州区域内古城众多;二、几十年来,郑州陆续发现了大量古城址。

“我们在郑州境内进行了长期的田野调查,但真正辅助我们发现并确定东赵遗址的,则是一段十分珍贵的早期航片资料。”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说,由于东赵遗址附近大部分还是庄稼地,没有被大面积占用,所以通过航片寻找地下大型人工遗迹很实用,“通过航片清晰地看到,在现在发现的东赵遗址地面农作物下面,存在有明显的人工遗迹,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人工遗迹和非人工土壤之间的区别。”

随后,他们又开始逐步对这一地段进行勘察、钻探,直到2011年,考古人员又对此地进行复查,初步判定东赵遗址存有城址。2012年春季又对一些重要遗迹进行了解剖分析,最终确认遗址有夏商周文化遗存。

发现大中小三座城址“叠套”

“2012年10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这一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勘探与连续性考古发掘,这一发掘,一直持续至今。”

顾万发说,在长达3年的考古发掘中,勘探面积达70万平方米,最让他们始料不及的,则是在此地发现了大、中、小三座城址,并且清理出城墙、城壕、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祭祀坑区、灰坑、窖穴、水井等重要遗迹,还出土了非常丰富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夏、商、周时期的精美遗物。

曾有来自加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单位的40多位考古学家现场考察过东赵遗址考古发掘工地,他们认为,三座年代不同的城址发现于一地的现象极为难得。

专家们认为,东赵遗址延续时间长,年代序列相对完整,对夏商时期年代谱系或郑州西北的区域聚落研究提供了新的历史依据。它的发掘对于中原地区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

有考古专家甚至认为,对于内涵如此丰富的东赵遗址而言,发掘几十年都是很有可能的。

400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学术盛会

据了解,这次中国考古学大会,将有来自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美国、英国、德国等1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近400名专家学者与会。

之所以将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放到最重要的位置,是因为此次大会实在是“与众不同”——这是我国首次举办的多学科、开放式、国际化考古学大会,也是中国考古史上第一次举办大规模的国际性学术盛会。

除了规模大,来的也都是考古界“大佬”: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赵辉等,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或是领军人物,或是学术权威。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刘国祥说,郑州地处中华腹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一直起着核心和主导作用,在中国考古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高新区积极筹备当好东道主

郑州高新区区党工委委员、监察审计局局长、纪工委副书记郑爱民介绍,为迎接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管委会、区文物部门、沟赵办事处等相关单位高度重视,集中力量对考古大会现场周边环境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开展了道路修整、生活垃圾清理、私搭乱建拆除、村容村貌治理、墙体粉刷等工作,目前,修补破损严重的路面70米。

2015年6月以来,区文物部门向相关单位咨询有关“郑州市考古研究院拟建东赵遗址保护展示棚”的可行性,为顺利推进大棚建设工作,多次与考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局、高新区管委会等相关部门进行协调,最终顺利实施。2015年8月,配合拆迁、规划等部门对赵村拆迁所涉及的东赵遗址进行情况汇报,并将赵村作为历史文化风貌特色村进行申报;2015年8月以来,多次接待郑州市政府、郑州市文物局来高新区东赵遗址进行保护工作指导,并就进一步对文物遗址的科学保护与利用进行了深入沟通;2016年高新区将“2016年全国文物考古现场大会”的有关协调工作列入工作考核目标,区文物部门多次参加考古大会现场工作推进会、协调会,及时汇报工作进展情况。

郑州市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是我国首次举办的多学科、开放式、国际性学术会议,大会将有来自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美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印度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500余人参会,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李伯谦,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等著名学者将参会,是展示郑州作为八大文明古都历史的一次绝好机会,高新区东赵遗址作为两个观摩点之一,筹备好、整治好观摩点沿线环境问题就是为办好大会服务,希望大家精益求精,克难攻坚,做好相关工作。”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39926 2016-05-18 00:00:00 三 “东赵遗址”再次进入全球视线KeywordPh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将在郑州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