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E04版:二七播报 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感动常在:道德模范就在我们身边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感动常在:道德模范就在我们身边
二七区举办2016年道德模范故事汇活动
坚持13年义务做鞋垫的老人窦桂花
郑州市盲聋哑学校的孩子们和老师们的精彩表演
大爱仁医——张效房
学雷锋先进模范谷殿明
33年爱的相守不离不弃的主人公崔再英
杰出检察官牛俊伟和他的同事们
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康桥社区

真实永远动人,真心永远服人。5月10日上午,鲜花、掌声、泪水与感动弥漫在黄河科技学院学术报告厅。由二七区委宣传部、二七区文明办主办,黄河科技学院承办,二七区文明旅游局、二七区文化馆协办的“寻城市记忆·讲二七故事”二七区道德模范故事汇在黄河科技学院拉开序幕。记者 景静 通讯员 陈静娴/文 杨坤/图

5月10日上午,二七区道德模范故事汇在黄河科技学院拉开序幕,市领导裴保顺,区领导黄卫东、王同超,黄河科技学院领导李森、王文亮出席了活动,各乡镇、街道、区直各单位、各级文明单位的工作人员共1200余人观看了演出。

本次道德模范故事汇选取了辖区7个典型代表,采用情景讲述、演讲、音诗画、音诗舞、微访谈等形式生动地展示了二七区道德模范的风采,他们的感人事迹、他们的坚韧性格、他们为他人服务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

现场,讲述了13年如一日,为广大官兵、交通协管员做鞋垫的窦桂花老人;今年被评为全国最美医生的郑大一附院96岁高龄医生张效房;33年不离不弃照顾瘫痪丈夫的崔再英。还讲述了优秀检察官牛伟俊,把爱献给特教事业的郑州市盲聋哑学校老师们,学雷锋先进、河南省道德模范谷殿明等人以及荣获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康桥社区的志愿者代表们的故事。

近几年来,二七区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尤为注重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胡佩兰、方秀云、马昕、宋扬、张社军等先进模范人物喷涌而出,二七好人、先进模范成为二七现象,彰显出了二七人优秀的品质!

接下来,二七区将深入开展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讲活动,走进社区、学校、企业等,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努力“建设二七大爱之城、构筑全国道德高地”,为二七区实现“三个率先”、建设“三区”发展目标提供坚实有力的道德支撑,为公共文明素养提升三年行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窦桂花:十三载坚持自制数千双鞋垫送官兵

77岁的窦桂花老人,是郑州市唯一一位荣登2月份“中国好人榜”的市民。她是郑州市公路段退休职工,家住二七区德化街办事处德化社区南下街一号院,从2003年开始坚持自制鞋垫送给部队官兵及困难群众,每年都要送出数百双。

她起初因为去部队看儿子,心疼大冷天站岗的战士,萌生了缝鞋垫的想法。13年之间,每天她一有时间就伏在缝纫机前做鞋垫。每次送到部队的鞋垫都会装上一麻袋,找辆三轮车亲自送过去,还要亲眼看着战士们垫上鞋垫,每到这时,她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因为做鞋垫需要不少布料,服装、纺织品市场也少不了窦桂花的身影。她把别人不要的边角料全都搜集起来拉回家,做好的鞋垫还要贴上鞋码分门别类,并用干净的袋子封装好。时间长了,服装市场的商户都认识她,有时候还会主动“送货上门”,给她送来材料。这些从市场上搜集来的布料,堆满了她那间四五十平方米的小房子,在别人眼里这些是废品,到了窦桂花老人这里,却都成了宝贝。

“受众”除了部队官兵,也逐渐蔓延到了交通协管员和困难群众。二七塔下面执勤的交通协管员穿的鞋垫几乎都是她送的,已经连续了好几年。

“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没啥值得表扬的,只要我活一天,我都会坚持做鞋垫,去送给更多有需要的人。”窦桂花说。

张效房:96岁高龄仍坚持在临床一线

张效房出身于医学世家,受父亲影响,从小就励志做一名医生。1939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录取,并选择眼科学。1945年毕业后正式成为一名眼科医生。

那时候,我国工业发展迅猛,工人眼外伤导致失明的情况非常普遍,张效房对眼内异物的定位和摘除进行了系统研究,先后有36项发明,他所设计的方格定位等方法被称为“张效房法”,在全国推广,并被认为是我国对世界眼科学的一大贡献。

如今96岁了,出门诊对他来说仍是头等大事,在面对一些慕名而来但没有挂上号的患者时,他常常忘记自己的年龄,加班加点,一口水都顾不上喝,长时间保持着一种姿势,精力高度集中。患者常常挤满了诊室,而他们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位老人其实是做了十几次手术的癌症患者。

张效房的身体状况牵挂着周围许多人的心,看起来铁打的他,其实已经做了十几次手术:肾脏摘除、脑部支架、胸部肿瘤等。有一次到美国开会回来,他感觉到头疼,下了飞机没有回家直接来到医院,当时脑子就做了搭桥手术,可这样他也没有闲下来,手术后没多久就回到医院上班。

在最危险的一次肾脏手术前,他唯一想到的是把毕生积攒的120万元钱捐出来,建立眼科医学学术基金,用于资助和奖励年轻的医生们。他说当时是肾癌,谁知道会怎么样,还能活多久,早一点捐了还能帮助大家。

幸运的是,那次手术他再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这让他越发感觉到时间的宝贵。在那之后,几乎每个白天他都在门诊、查房和教学中度过,晚上回到家后继续修改论文,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他还担任了许多社会职务,经常外出会诊、讲座、手术演示,但是他每次都会事先声明“不要任何馈赠,不收任何报酬”。

崔再英:从青丝到白发,33年不离不弃照顾高位截瘫丈夫

1970年,崔再英和丈夫李百玉结婚,因为李百玉是部队的一名工程兵,常年驻扎在拉萨,而崔再英是林县老家一所中学的老师,所以婚后的前几年,两人一直是异地生活。1983年的夏天,对于仍沉浸在家庭团聚喜悦中的崔再英来说是毕生难忘的,李百玉在一次去小型电站检查工作的途中遭遇车祸,导致胸椎断裂。

在李百玉住院治疗的头一年里, 医院几乎每个月都要下一份病危通知书。崔再英日日夜夜守在丈夫的病床前,最终,李百玉脱离了生命危险,却身体高位截瘫,全身仅胳膊、手、头部可以活动,胸部以下全无知觉。

从那时开始,崔再英除了要照顾上学的两个孩子,最重要的是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擦洗、翻身、喂水、喂饭……这么多年来,在崔再英的细心照料下,卧床的李百玉没有得过一次褥疮。生活的艰辛并不是没有让崔再英绝望,她一直劝告自己,只要有丈夫,有自己,有孩子,无论日子多苦,这个家就还在。

为了减轻妻子的压力,李百玉让家人参照医院的病床,在自己家里的床上安装了几根钢管,吊着几个拉手,运用胳膊的力量活动身体,锻炼自己。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早上一醒来就开始锻炼。现在李百玉不用别人帮助,就可以自己挪动到轮椅上。

说起自己的孩子,崔再英夫妇都是比较自豪的,父亲出事时,两个孩子年纪都比较小,当时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照顾他们。但他们从小就懂事自立,除了努力学习之外,尽量帮着母亲做些家务。如今,儿子博士毕业并已成家,每周末儿子、儿媳妇都要回来看望父母,帮父亲理发、擦洗、喂饭,带父亲出去散散心。即使生活给这一家人这么多的磨难,他们也没有悲观和抱怨过。因为有爱,这个家庭格外幸福。

市盲聋哑学校老师: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郑州市盲聋哑学校里汇聚着来自全省的残疾孩子,他们有着不同程度的健康障碍,大部分自理能力很差,生活学习都很吃力。

彤彤刚来学校的时候才两岁半,听力重度损失,只有哭的时候才能发出点声,父母带他跑遍北京、上海,都无法医治。老师上网查询资料、咨询朋友,寻找让他开口说话的办法,每天练习唇肌力,吃面条、贴海苔、夹饼干、吹气球……有一天,彤彤突然喊出了一声“妈妈”,老师高兴得泪水直流。老师们说:“看到孩子们的成长和变化,我们比得到任何回报都开心。”

有个班,一共有8个人,多重残疾占了一半以上,有个听不到看不见;有个做过开颅手术记忆力极差,今天学明天忘;有个大脑受过伤,腿骨畸形,不能做剧烈运动……“既然家长把孩子托付给了我们,我们就要对得起他们的信任。”那段时间老师们几乎查阅了所有的文献资料,结合他们不同的特点给每个人制定了一套特殊的辅导计划,如今孩子们熟练地掌握了盲文读写。

这样的事迹还有很多,这里的老师却像魔法师一般,用真情、真爱,重新为这些小天使插上了一双双可以飞翔的翅膀。

谷殿明:

把雷锋精神当做传家宝

谷殿明1985年来到郑州打拼,5年后成立燃气具专卖公司。对于他的“谷神燃气具”店,相信郑州市民都不陌生。从门前的“讲文明、学雷锋”的招牌,到店内堆积如山的旧灶具,都让他的门店显得与众不同。

谷殿明自己赚到钱后,便想为社会做点儿好事。1997年3月,他带领公司员工便开始免费为市民维修燃气具。不管在哪里买的煤气灶,拿到他这儿来,维修换配件一分钱都不要。凡是老弱孤寡行动不便的,打个电话立即上门。19年来,谷殿明为市民免费修灶近15万台。仅免费修理灶具的配件,他就花费了上百万元。

2009年3月4日,谷殿明召集来儿子和孙子,把雷锋精神当做“传家宝”,当众举行了隆重的传递仪式。

2012年7月2日,兴华南街一处新建的“学雷锋实践教育基地”对外开放。这处学雷锋实践教育基地是由谷殿明自掏腰包建成的,二七区委将其打造成全市中小学生的学雷锋实践教育基地。

今年已77岁高龄的谷殿明,除了打理生意外,还坚持到一些中小学校园里,为孩子们讲雷锋的故事。

身为商海“活雷锋”,谷殿明的头衔有很多:二七区政协常委、二七区关工委委员、二七区中小学校外辅导员……每个头衔的背后,都有一串沉甸甸的感人故事。

牛俊伟:

长期战斗在反腐肃贪第一线

牛俊伟自2004年8月进入二七区人民检察院工作,现任二七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

工作中,牛俊伟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老黄牛”式的工作作风全身心投入,大胆创新。

2011年,牛俊伟主办了某8名公安干警倒卖户口系列受贿犯罪案。办案过程中,牛俊伟连续8个月奋战在第一线,在抓捕该案最后一个犯罪嫌疑人的过程中,造成左上臂桡骨粉碎性骨折,钻心的疼痛让他几乎失去了意识,但仍然紧紧抓着犯罪嫌疑人的手臂,最终将其抓捕归案。

2013年3月,该院反贪局成立某专案组,牛俊伟参与查办了全部案件,涉案金额共计1000余万元。该案先后被评为2012年郑州市检察机关十大精品案件第一名、2013年河南省检察机关反贪侦查十大精品案件第一名。

近年来,牛俊伟先后荣立省人民检察院个人二等功一次,市检察院个人三等功二次,先后被评为郑州市检察系统“反贪技术标兵”、“郑州市二七区政法先进个人”等。牛俊伟表示,他将一如既往地立足本职,廉洁自律,为检察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康桥华城社区:

志愿服务让大家情系一处

今年4月份,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发布,二七区大学路康桥华城社区获评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康桥华城社区通过组建“十队一学堂”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各类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文化宣传、邻里互助、关爱农民工等志愿服务,真正实现社区“文化兴家园”的梦想。他们的“康桥志愿者工作法”受到了中央文明委的关注。

志愿者团队队伍有上百人之多,最小的50岁,最大的80岁。他们各个有故事:独居的韩大姐骨折了,同一楼栋的史文芳、周金业夫妇,连续3个月为她买菜、做饭、整理房间;70岁的朱洪德义务管理棋牌室,负责打扫卫生、开门锁门,365天尽职尽责;杨洪新在社区组建太极柔力球队、建起书法室;陈笑稚和周晓妙带领做广播操、养生操;楚秀英带领打太极拳;牛先知夫妇教孩子们抖空竹;王敬超每周五为居民义务理发等。

逢年过节,大家都会给空巢老人和物业服务人员送温暖,端午送粽子,中秋节送月饼,冬至包饺子,腊八聚在一起熬粥。邻里间形成了“困难有人助,病了有人望,喜事有人贺,白事都到场”的风尚。

有交往才有交流,有交流才有交融。经过7年努力,社区居民从“同在屋檐下,相见不言语”到走出家门,通过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社区、物业和居民,情系在了一处、心连在了一起。大家打趣地说:“康桥华城好景观,德音雅乐云头转,唱着跳着过日子,还不误为儿孙做三顿饭。”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40426 2016-05-20 00:00:00 五 感动常在:道德模范就在我们身边KeywordPh二七区举办2016年道德模范故事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