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位于农业路21号的郑州市第九中学又被同学们有感而发地赞誉为“郑州市第九公园”。亭廊楼阁,小桥流水,红花绿树,仿佛步入了苏州园林。让深入其中的人不觉慢了下来,怕惊了这里的一草一木,扰了小溪里的那尾红锦。这里的学子们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女孩们优雅,男孩们爽朗。校长田宝宏说,在所有的汉字里,他的最爱就是“中”,简洁,大气,既代表一种生活方式,又蕴含无限哲理。郑州九中也在“中教育”的理念支持下,做美的践行者,“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郑州晚报记者 张勤 通讯员 王大昀 ◆“精一”: 还原本真,唤醒领袖潜力 “精一执中”,是郑州九中的学校精神。“精一”强调聚人的精神于一,唯精才能成,才能还原事物的本真,学校的生活才能回归到本来的面貌。“精一”是一种境界,一种态度。 说起“精一”,就不能不说一个课程。那就是郑州九中的《“精一执中”学生领袖潜力唤醒课程》,旨在唤醒学生的领袖潜力。 2013年,郑州九中发起举办亚太青年学生领袖大会,今年7月将举办第三届。 亚太青年学生领袖大会,旨在培养国际青年学生的领袖才能、学术气质、公民意识和创业精神,并为世界各地的青年学生和中国各地的优秀中学生搭建一个国际理解、国际交流的平台,扩宽人脉网络。2013年,大会以“梦的实现与领袖潜力唤醒”为主题,来自亚太17个国家和地区、近百所国内外知名中学的400余学生和专家参与大会。2015年2月,在继承了第一届大会中交流、分享、进步精神的基础上,以“变革 责任 引领”为主题,引入了专业前沿的理论课程和微项目实践等环节,成功打造了亚太会议的升级版。 在大会期间,围绕郑州九中整合产生的团学工作校本课程——《“精一执中”学生领袖潜力唤醒课程》,通过七天“探中、寻中、致中”三个实践课程,让海内外学子在“共性唤醒、个性唤醒、灵性唤醒”体验中尝试改变。 学校生活的本来面貌是什么?其实,就是有学生的生活。学生在学校里不是附属,而是主角。这一点在郑州九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亚太青年领袖从筹备、实施到总结,《“精一执中”学生领袖潜力唤醒课程》的内容编排、校对出版,到处是学生参与的痕迹,老师只是作为一个辅导者,在关键时刻给予自己的意见。 这不,第三届亚太青年学生领袖大会组委会又前往北京语言大学进行国际志愿者招募。此次招募的志愿者为在中国进行学习交流的在校国际学生,采取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方式进行。志愿者将分别服务在英语翻译、会务接待、世界工坊、文化交流、宣传服务等各个方面。学生代表向他们进行招募信息的推介,并让有意向的国际留学生们加入创建的志愿者微信群,方便今后联系。 一天的招募结束后,工作组共收到500余份报名表,经过初试、复试两个环节的筛选,最终共有30名学生成功入选成为本届亚太青年学生领袖大会的志愿者。 前来面试的哈萨克斯坦留学生萨媞说:“我有类似的服务国际学生交流活动的经验,有来自河南的同学,我一直非常想要了解中原文化,期待今年7月能在这里与大家再见。” ◆反思:特长交往让学生更自信 “他学习好、我们瞧得起他,成绩不好,大家不愿和他玩。” 今天的校园里,学生和教师“交流沟通”途径单一,成长过程中以升学成绩代替全面发展。师生、生生“不平等”的人际交往时时发生。分数交往让学校相关的所有关系变得单一,教育的那份社会属性都被分数蒙蔽了。而“分数”掩盖了教育领域太多的其他问题。 “我们到底拿什么和孩子们交往?”田宝宏不断思考,再思考。终于,在“中教育”理念下的“生态大课堂”系统里,他找到了:变分数交往为特长交往。 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也是生活的地方,如何让学校生活的每一个人都能活得有尊严且更加幸福,社团提供了一种可能。每个人凭借自己的特长进入社团,用特长自信地彼此交往、沟通,成为朋友。 “春秋重人,生尊于天下”,在校长田宝宏看来,社团是有思想的组织,社团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责任是引导,让孩子们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岗位去锻炼。而这个观点也越来越多地被教师们认可。 郑州九中的社团活动于2010年4月启动,经过近6年多的探索实践,已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从最开始的17个社团到如今50个左右的社团,社团数量逐年增加,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品牌效应逐渐凸显。 对于社团来说,每年的招新日、活动日和对外开放日,都是大活动。如果彼时,你在,就能深深感受到,此时校园里没有领导,没有老师,只有社团,只有学生。在郑州九中,如果说学生想加入社团,想参加社团活动,没有老师会阻止,或者以其他方式不让学生参与。因为,郑州九中的教师们认识到,学生社团不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载体,同样也是改善师生关系、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舞台。教师在辅导学生的同时也在提高着自己,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品尝着成功的甘甜。而学生在社团组织中已经有效地提升了“责任、规则、尊重、学习、理解、容忍”意识,提高了“合作、思考、管理、创新”能力。当前社团的发展有持续的动力和后劲儿,显然是社团教育实践成功的明证。 当然,田宝宏也明白,用社团改变交往方式单一的“分数交往”,相比“推倒分数论”,更希望在追求分数的同时,能给学生加上素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更多。“千万不要想竖起一个,就一定先扳倒一个,我能不能尝试着用‘加法’。” ◆创新:与“中教育”的完美融合 更有价值意义的是,在郑州九中,历史的“中”和现代的“新”结合在一起,那么完美,那么震撼人心。“中”给人的感觉是历史感、厚重感,而学生们玩起现代技术手段来也是得心应手。 如何在“中教育”下,践行创新的理念? 田宝宏认为,“中”的哲学内涵和创新、现代科技并不矛盾,而是一种和谐的统一关系。尤其是在学校这个阵地,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各种文化知识、社会知识及其他综合知识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不同的学科文化知识教育对于学生的人生教育影响有着不同的功能方面,在学校接受众多学科知识教育过程中,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的人生教育有着最为突出的不可替代的特殊教育功能。 2013年郑州九中被河南省教育厅批准为“河南省创新教育实验试点学校”,成为河南省第一批创新教育试点学校之一,同年,又被批准为河南省多样化办学试点学校。基于此,学校在创新教育与新科技、新技术的综合应用方面做了诸多的探索和实践。 郑州九中的创新实验工场被命名为“考古与发现”,这又是对“中教育”理念的一种回归。在“考古与发现”馆,有历史知识的展示,从文字表述和影像资料里,你可以看到古文明的产生、辉煌和败落的变迁之路;有农耕时代的造物,你可以了解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的前世今生。更有学生的创意工坊,从农村收上来的织布机,吱吱呀呀能织布;定制的榫卯机构的中式椅,在同学们手里拆拆装装;更有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再现,活字印刷的文字刻板有1000多个。 校长田宝宏给予郑州九中“考古与发现馆”的定位是这样的:“郑州九中考古发现馆,重在对文物本身的发现和实践。让文物实物以‘肢解’的方式走进课堂,让大家参与‘考古、发现’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引爆对传统文化本身的热爱,更是对思维方式和思想潜能的激活。郑州九中考古发现馆则赋予传统文化全新的载体形式,包括我们即将落成的‘榫卯、斗拱’式大门,也许能够很好地归纳和激发大家对于生活方式的新一轮想象,在未来影响一批人。” 另一方面,作为郑州市“e学校”项目唯一的高中试点学校,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走在了省市的前面, 2012年11月,学校又获批成为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现代科技也是一门学科文化知识,必然会纳入到学校教学中。”田宝宏说。 前不久,郑州九中创客社制作的“3D全景畅游《郑州九中》”刷爆了朋友圈。先用无人机高空拍摄校园全景,再制作成3D版本。创客社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学校全景展现出来,既真实又震撼。 ◆教育的最高境界:影响学生、拓展到家庭,继而辐射社会 “九德惠风”,是对德的最高境界的表述。“九德”是对“修己”的具体要求,更是对九中的要求。立足于“修己”的郑州九中,其对社会的影响,通过每个教师施教于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发展又拓展到每个家庭,而后又辐射到整个社会,变成了和畅之惠风。 2013年7月,第一届亚太青年学生领袖大会,校长助理团的不少成员负责会议的组织工作,在创新班排前30名的冯欣便是其中之一。当时,校长田宝宏曾经问冯欣,是否担心参加大会影响学习,冯欣说:“我知道影响学习,但是我选择了。”她很坦然。 最开始,冯欣的目标是香港大学,但是以她的成绩,很难实现,她甚至打算再复读一年。参与过第一节亚太青年学生领袖大会之后,冯欣改变了想法,报考了北京语言大学并最终如愿。 “当我们忧心忡忡的时候,人家决心已定,并作出了选择。”田宝宏说,不能说孩子们选择了就一定是对的,但是如果当孩子们都去选择了,总比师长强加给他们好太多了。 这就是郑州九中将“中教育”理念融入学校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对同学们产生的深深的影响。 校长田宝宏曾经对老师们说: 我愿 我们的思想像树一样抽枝发芽 成为鲜活的常青树 成长在我们所耕耘的园地里 把更多的教育意义赋予这块土地 这个被称作学校的地方 …… …… 在对郑州九中三年发展规划进行督导评估时,国家督学杨国顺、浙江省特级数学教师赖忠华等专家一致认为,郑州九中的生态校园契合了“中国根、民族魂”,学校领导团队更具有“破釜沉舟”的改革气度。“不难发现,九中有梦,师生有梦。在中教育、中文化、中生态视域下,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在郑州九中的学校生活世界里,在这个被称作学校的地方,我们乐见青年学子‘修己达人、和谐正中’;也更乐见他们乐此不疲地奔跑,各适其天,养中,正中。”面对来访者,田宝宏每当聊起学校的事情时,脸上总满溢自信,眼角不时地泛起微笑,流露出学人情怀。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郑州九中校长田宝宏的孜孜追求,也是郑州九中全体师生的愿景。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