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半个月内,郑州迎来4场高规格的活动,连续举办国际盛事,标志着郑州走向国际化都市的步伐正在加速,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如今的郑州,承载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国际郑”已不再是说说而已。郑州晚报记者 王亚平 半个月内,郑州迎来4场高规格活动 继“上合会议”之后,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郑州:半个月内,郑州迎来4场高规格的活动,“中欧政党高层论坛”“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16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和“中国国际摄影艺术节暨中国第16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 目前,中欧政党高层论坛经贸对话已经闭幕。 这些活动要在郑州举行不仅振奋人心,也让郑州的国际形象进一步提升。预计近期将有数千名海内外嘉宾参加相关活动。仅首届考古学大会的海内外正式代表近400人,参加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的境外国家、城市数量、来宾规格均超过以往。 据报道,“2016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已邀请到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执行主任、世界旅游业理事会主席、亚太旅游协会首席运营官;两个国家旅游部长、3个国外省级以上官员;36个国家的99名旅游城市市长或市长代表,其中包括12个首都城市的市长或市长代表;66名国外旅游批发商和22家媒体;52个国内旅游城市市长、各省市自治区旅游局局长。参加论坛的境外国家、城市数量、来宾规格均超过以往四届。 作为向国内外介绍摄影家及其优秀作品的重要窗口和平台,2016中国国际摄影艺术节暨中国第16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将于5月26日~6月2日在郑州举办。 去年,郑州成功承办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赢得了极大的国际赞誉,此次又将连续举办国际盛事,这标志着郑州走向国际化都市的步伐正在加速,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以郑东新区为引领,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城市国际化是城市在全球范围内运用和配置各种资源,全面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过程,郑州市推进城市国际化是适应全球竞争的战略选择,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城市品质的内在需要,也是城市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郑州市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区位优势都拥有良好的基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使城市与国际间的融合发展日益增强,也为郑州市推进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本世纪初,作为郑州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战略的龙头和核心,郑东新区建设拉开帷幕。如今,一座恢弘壮丽、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宜居的新城傲然屹立在中原大地,成为中国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典型范例,对河南省、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不仅拉大了郑州市的城市框架,提升了城市品位,还是展示河南形象的窗口和中原经济区最具活力的经济板块。 从2003年的正式起步建设,至今短短13年,郑东新区从一片芦苇丛生的鱼塘洼地变身为建成区面积达到115平方公里,入住人口达到115万人、入驻企业3万余家的生态都市,成为21世纪造城浪潮中的典范。而以郑东新区为引领,郑州市的综合交通、对外开放、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功能不断提升。 且大郑东版图不断扩大,以省行政服务中心为核心的白沙组团、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的绿博组团、以雁鸣湖景区闻名的雁鸣湖组团,以及官渡组团、中牟新区等逐渐被我们所熟知,也成为郑州房地产市场开发的热点。 “米”字形高铁网强化枢纽地位,助推经济崛起 “现在大家都很羡慕郑州这个地方,因为交通很方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铁副总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在接受郑州报业全媒体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说道。 在“米”字形高铁的主干线方面,目前,河南铁路从南北方向已经通了,东西方向还没有通,但也快了,所谓东西线路,就是从上海到宝鸡到兰州。“这条铁路会修到阿拉山口,通了之后就可以到乌鲁木齐,这个通道很重要,预计年底前能够全部贯通。” 西南方向,我国提出了重庆到北京不能超过8小时的目标,从万州到郑州按照3个小时设计。“现在重庆到成都仅需半个小时,我们这条线路修好后,会有很多人选择走这条线路,郑州也将成为入川的一个主要通道。” 而所谓“米”字形高铁网,也就是在京广和徐兰“十”字形铁路基础上,建设郑州至济南、郑州至万州、郑州至太原、郑州至合肥的高速铁路,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省辖市1小时和周边省会城市两小时的“高铁交通圈”。 “米”字形铁路网不仅强化了郑州交通枢纽地位,也对整个河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布局有重要意义。以郑州为中心,未来会形成以500公里为半径,覆盖我国3.5亿人,以700公里为半径覆盖我国7.2亿人的两个圆,而这两个圆,都在两个小时的高铁交通圈内。 建成后不仅极大方便了普通市民的出行需求,也强力助推铁路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郑州也将抢抓国家实施的“中部崛起”“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机遇,完善承载功能,让城市形象和品位日益提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