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郑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60万棵百岁古枣树有了安身之地
f0616fl1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绿发会在新郑设立“中华古枣树保护地”
60万棵百岁古枣树有了安身之地
这也是本报报道灰沙燕保护地后,郑州第二个中华保护地

新郑是红枣故乡,种枣历史最早可追溯到8000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当地大面积生长的几百年树龄的古枣树林,使新郑及周边形成了稳定的古枣树人文和自然生态环境。在孟庄镇的栗园史村与石槽王村,500年以上树龄的枣树就有500多株。1997年,该村的古枣树群最早被新郑市定为古枣树保护区。6月15日,记者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下称绿发会)了解到,该会于6月9日已经正式审核并通过了在新郑开展设立“中华古枣树保护地”。郑州晚报记者 徐富盈 文/图

最长寿古枣树有600多年树龄

6月15日10时许,记者赶到新郑孟庄镇的古枣树保护区,该区在栗园史村南侧,一个仿古围墙围起一大院。

偌大的园子里生长着高低不同、粗细不一的枣树。有的枣树枝头挂着“输液”吊瓶,扑鼻的枣花香气直透心扉。路边一个水泥牌上写着“新郑古枣树保护区 新郑市人民政府1997年立”字样。

在最西南方向的路东侧,一个铁围栏围起了一株粗大的枣树,一侧水泥牌上写着“枣树王”字样。牌上介绍,明嘉靖四十五年,明世宗带大臣到新郑察看旱情,发现这株枣树最大,御封枣树王。1997年,国家林业局专家到此考察大枣,经论证该树有600多年树龄,树胸围3.1米,树冠11.4米。在院内平整土地的史先生介绍,这株大枣树,是郑州最粗大的,年龄也是最长的。

古枣树被人为大量移植,移植后成活率非常低

保护古枣树出了名的老村书记、70岁的王西林告诉记者:“新郑的古枣树,不仅是文化,是新郑市的名片。”

栗园史村七组前组长史献军说,2002年他带着村民把古枣树用围墙围起来保护。“近10多年来,个别人不顾政府和村民反对,把大量的枣树挖出来,有的移走了,有的就死掉了。”

申报“中华古枣树保护地”的环保志愿者彭女士介绍:“2014年初,古枣树被人为地开始大量移植,移植后成活率非常低。最后多当柴烧或被人当成木雕的原木,非常可惜。”为保护这些古树不被继续破坏,中国绿发会以涉嫌环境侵权为由,将个人和相关破坏古枣树的单位诉至法院,目前法院正在调查审理中。

新郑大枣具有丰富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枣树林可以保护水土,每株百年以上大枣树,加上地面上套种的经济作物,一亩地年收入超过万元。还可以开发旅游,没有来过古枣林的人,被这成千上万株几百年的古枣树所震惊。

新郑百年以上古枣树有近60万棵

彭女士说,她和几位志愿者考察了新郑多个村庄,新郑辖区100年以上的古枣树近60万棵,树龄300年以上的古枣树1万余棵,500年以上古枣树2400多棵。“几个月前,我向中国绿发会申请,加强保护新郑古枣树,绿发会是一个公益组织,可以向他们审批部分保护基金。6月9日他们通知我说申请项目已经获得审批。我们不但有更多的人加入保护古枣树行列,也有了经济上的支持。”彭女士说,她正积极联系当地志愿者,开展对新郑古枣树的保护工作。

中国绿发会希望通过推进中华古枣树保护地工作,让古枣树们能够在这片生存了数百年之久的土地上继续安然生长。这也是继本报报道后而成功设立灰沙燕保护地后,郑州的第二个中华保护地,希望新郑古枣树在公众的关注下,不再被砍,不再被毁。

线索提供 徐女士(稿费100元)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45665 2016-06-16 00:00:00 四 60万棵百岁古枣树有了安身之地KeywordPh这也是本报报道灰沙燕保护地后,郑州第二个中华保护地中国绿发会在新郑设立“中华古枣树保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