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4版:郑之中 讲述郑州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之名
f0616jkzl1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之名

(上接AA03版)

人文

虽然郑州自商以后归属多变,其政治与建制方面并不起眼,但其文化与经济依然活跃,毫不逊色;同时,这里也孕育出了众多的历史名人。

当然,古代的生活我们不能亲身经历,但从留下的历史文册中,不难发现,郑国是一个浪漫多情的“国度”,在郑州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了流传至今的“郑风”。

距今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结集的《诗经》收录了21首《郑风》,《郑风》绝大部分是情诗。

从地理位置上讲,郑国处于殷商文化的中心区域,《郑风》中的情爱诗歌显然是郑国受殷商文化浸润的结果。“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这些脍炙人口的爱情绝句至今还活跃在人们的表述中,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之作。

同时,天下郑氏出荥阳,郑姓起源于郑国。在今荥阳市东南角的檀山脚下,坐落着郑氏祖先的塑像,他们分别是春秋时郑国的国君: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之后的郑国子民以国名之为姓,后居荥阳郡的一支,人丁兴旺。于是,荥阳便成了郑姓的郡望和堂号。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郑氏宗亲都要来荥阳参会拜祖。

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顶峰,几位重量级诗人都在郑州这块土地上出现过,使中国文学史散发出夺目的光辉。

诗圣杜甫,出生成长在郑州巩义,为社稷忧、为百姓呼是杜诗的根本与情怀;白居易是出生成长在郑州新郑的另一位诗坛大家,其叙事诗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念念不忘自己是郑州荥阳人的刘禹锡,诗歌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格调激越,其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充满哲人的睿智和不屈的力量;与郑州纠葛一生并病逝于此的晚唐诗人李商隐,以深情、缠绵、绮丽、精巧的诗风名扬诗坛,其发展创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成为古代情诗中无人逾越的高峰。唐诗三大家,郑州有其二,更有刘禹锡、李商隐等诗杰助唱,引领中国古代文学迈向诗作的妙境。

到了宋代,在郑州嵩山,重文轻武的大宋王朝在这里建起了它的学术研究中心和学问传播中心嵩阳书院,使天下才俊趋之若鹜。在北宋存在的167年间,汴京、洛阳通往嵩山的官道上,来来往往的有名冠天下的鸿儒大家,更有求知若渴的莘莘书生。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吕海、韩维、朱熹、李纲、晁补之、张来、黄彦等几乎所有北宋学问名流云集嵩山,这时期,儒学迎来了自孔子、董仲舒之后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高峰——程朱理学。对此后中国一千年社会的发展有巨大影响。

涅槃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历史的车轮永远滚滚向前,不会等待任何一个城市,也不会因为任何一个人而停下脚步。

因此,不管是一座城市,还是一个人,我们都只能在时代的洪流中,向前、向前、向前。

郑州,在时代大潮中也再一次面临改制,1913年10月22日,郑州改为郑县。1927年4月郑县直属河南省。从以上历史可以看出,自春秋后,黄河岸边的这座古老都市,归属多变,物是人非,沦落为一个不足两万人的小县。

值得欣慰的是,进入20世纪,随着现代铁路的建设和新中国的诞生,历史再次选择了这个曾经辉煌的古都。

1904年,一个束缚了郑州千年之久的神秘符咒终于随着黄河第一铁路大桥的诞生被行驶在京广铁路上轰鸣的火车撞开了。

时隔两年,横贯华夏的陇海铁路前身汴洛铁路通车,两大铁路线的交会,构筑了郑州的黄金十字架,成为我国第一大铁路枢纽,凤凰涅槃般的奇迹,使这座古老的商都浴火重生。

1923年,郑州爆发了著名的“二七大罢工”。这次大罢工,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团结战斗伟大力量和英勇顽强斗争精神,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为了纪念这次大罢工,在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建有二七纪念堂;市中心建有二七广场和二七纪念塔。这是这座英雄城市的光辉象征。因此,郑州也以“‘二七’城”著称。

随后,1948年10月22日,刘邓大军解放郑州,郑州真正地回到人民手中。1954年郑州市成为河南省省会。

至此,郑州结束了动荡,开始稳定,郑州的名字也没有再经历改动,但这座城,却在世世代代人民的创造和耕耘下,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郑州,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期:一是1954年至改革开放前。1954年,省会从开封迁到郑州,使郑州再次成为全省的政治中心。国家“一五”“二五”时期先后在郑州新建扩建了112家骨干企业,形成了郑州工业的基本框架。二是改革开放至1992年。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郑州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到1992年底,郑州经济总量已由改革前1978年的20.3亿元增加到167.4亿元,增长8倍。

三是1992年至“十一五”末。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改革开放步伐加快,郑州凭借着独特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煤电铝等产业为带动迅速发展壮大。生产总值继2003年跨过1000亿元后,2006年突破2000亿元,2008年突破3000亿元,2010年突破4000亿元,对区域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日益显现。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的新形势,面对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航空港实验区三个国家战略规划实施带来的机遇,把握郑州城乡载体功能亟待完善、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开放水平亟待提升、创新能力亟待加强的阶段特征,遵循区域发展规律,按照省委、省政府对郑州的目标定位,贯彻省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中心城市带动、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郑州市于2011年十次党代会作出了“建设郑州都市区”的决策部署。围绕省委提出的“三大一中”要求,我们边实践边创新,边探索边完善,确定了“打造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建设以国际商都为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的“三大一中”战略定位,形成了坚持“一条路子”、抢抓“两大机遇”、突出“三大主体”工作、实施开放创新双驱动的发展思路,制订并实施了郑州都市区三年行动计划,使郑州步入了新一轮跨越发展、转型发展、提速提质发展的建设新阶段。

如今,郑州已经是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中国中部地区的特大型大都会和主要经济中心之一,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长江以北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

这座古老的城,正被注入新的力量和血液,正在以更加开放、时尚、年轻的姿态,更加夺目、迷人、亮丽的形象屹立于神州大地、天地之中。

现在的郑州,更是致力于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引领全省的郑州,更是负重拼搏的郑州、砥砺奋进的郑州、充满希望的郑州。

郑县火车站景观

宋陵

郑国车马坑

制图 王超尘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45684 2016-06-16 00:00:00 四 郑之名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