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8版:新密播报 魅力溱洧 上一版3  4下一版
《魅力溱洧》文化专版已与读者见面
朋友眼中的
时尚达人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魅力溱洧》文化专版已与读者见面
如果您有好的作品,快快联系我们哦
密玉:天道酬勤 作品正面顶部翩翩飞舞的舞蝶与底部的菊花遥相呼应,中间雕刻小提琴,背后有音符和五线谱加以装饰,以琴弦的陡寓意人生艰难,需奋斗,菊花又象征秋天收获,整件作品构思巧妙,立意独特。成品尺寸,高26厘米、宽18厘米、厚10厘米。雕刻作者宋海涛老师告诉我们,他入行27年,从普通的流水线工人到中华玉雕艺术大师,有太多的感慨,而最大的感慨就是:
密瓷: 白釉——白底黑花橄榄瓶 密瓷是新密境内所有老窑口瓷器的总称,密瓷始于隋,兴于唐,终于宋。密瓷在唐开元年间就是贡品,一件瓷器从选料、制泥、制坯、上堿、刻画、上釉、烧制需35天左右,每道工序都很难,一道工序出问题,即告失败。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纯手工制作,纯天然矿物质釉,有剔、刻、画、划装饰手法。 作者:刘实现

登高望远到伏羲,游玩度假在银基,吃喝玩乐行新密,魅力古城欢迎你!说的就是咱们新密。有山、有水、有文化,上可追溯8000年历史文明,如今又成为周末休息、过节旅游的好去处。

本报推出《魅力溱洧》文化专版,关注新密本土文化,包含散文、诗歌、收藏、密瓷、密玉鉴赏等,只要是原创,均可刊登。欢迎大家踊跃投稿,编辑会在每天阅读当日投稿邮件。

凡《魅力溱洧》发表的作品,均在《郑州晚报·新密播报》的微博、微信、网站再次发布欢迎查询。

在这里,陌生人和被熟知的作者是一样的。善于和最善于把握本刊风格的人,都将成为常客。

密玉的由来

密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出产于伏羲山助泉寺的大山里。那么密玉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是老祖母女娲补天时留下来的。

古时候,女娲和她的弟弟伏羲生活在新密伏羲山上,人类都是女娲用黄土捏出来的,生活过得安定、和谐。

忽然有一天,住在曲梁镇一带的火神祝融,同住在黄河北的水神共工,两个人打起来了,从地下一直打到天上,又从天上打到地上,上天入地,水来火往,闹得天昏地暗,鸡犬不宁,这一来二去就打了七七四十九天。最终,还是祝融火功了得,共工一不小心,被祝融一把火喷过去,把脸上的胡子眉毛都烧没了。共工打了败仗,又气又恼,一怒之下往西北狂奔,把头撞到了伏羲山五指岭上,结果山塌了,支撑天地的大柱子也断了,天上出现了一个大窟窿。霎时间刮起了狂风,下起了暴雨,大地上也裂开了一道道缝隙,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人世间到处洪水泛滥,大地成了一片汪洋大海,人类面临着空前的灾难。

女娲看到人类遭了这么大的难,心如刀绞,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天补好。她看到山上到处都是石头,有红的、绿的、黄的、白的、黑的,五颜六色,就把大家召集到一块商量,要用石头修补天上的窟窿。火神祝融因为和女娲、伏羲是邻居,这时也赶过来帮忙。

于是,大伙就在伏羲山上架起了十口大铁锅,五颜六色的石头放到了锅里,祝融点燃了熊熊大火,经过一天一夜的煮沸,石头化成了五彩石浆。女娲、伏羲和族人就用盆盛起石浆,来到了最高峰五指岭上,修补天上的窟窿。就这样,石头在一锅一锅地熬,蓝天被一点点地修补,经过了七天七夜,天上的窟窿终于补严实了。风停了,雨住了,洪水退了,女娲也累得躺倒了,天地恢复了生机。太阳出来了,鲜花盛开了,鸟儿重新飞到天空里歌唱,人们又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伏羲山上,留下一些女娲补天没有用完的五彩石,后来慢慢地就沉到了大山深处。就这样过了一年又一年,也不知道过了多少年,这些五彩石就变成了密玉。伏羲山出产的密玉五颜六色,就是女娲当年补天留下来的,咱们现在有这么好的玉石资源,还得感谢她老人家。

流传新密市伏羲山助泉寺一带。

采集人

杨建敏

■地名志

桧树亭村

来集镇有个桧树亭村,村名来源于一棵大桧树。

桧树为柏科圆柏属,又叫圆柏,原产于中国,是常绿乔木。其嫩芽如同柏树叶,是鳞状,但随着生长,叶片成为刺状,如同刺柏。桧树作为松柏的一种,庄重肃穆、傲骨峥嵘、历寒不衰、四季常青,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

清康熙《密县志·古迹》载:“桧树亭,在县东二十里,围视白松,沙十一,耸视白松,杀十三。亭亭偃盖,左纽铜文。亭传自宋,桧在宋前,亦神物也,今虽在民畴,往往游者采之,但不如白松之远名耳。”民国《密县志·古迹》补记:“今树已无存,亭系重建,非复旧观矣。”

相传上古时期,桧树亭一带为郐国管辖。有一年,一位郐国的国君外出狩猎,向西追逐猎物纵马来到此处,但见四周风景秀美,树木繁茂,兴之所至,就在岗地上栽植了一棵郐国的神树——桧树(郐国又写作桧国,郐通桧),此后,这棵桧树便茁壮成长起来。

到了宋代,高大的桧树亭亭玉立,就像一把巨伞,远近闻名,四方多有前来踏访游赏者。桧树被当地的群众奉为神树,并在树旁盖了一座亭子,取名“桧树亭”,村名“桧树村”。

明代崇祯年间,桧树胸围已达两丈有余,需四人方能合抱,为了方便游客了解桧树的历史,人们把桧树的说明文字铸成铜牌,挂在树干的左面。围绕古树,这里还兴起了古庙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五和腊月初八,人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瞻仰古树,交流物资。可惜的是,在清朝道光元年(1821年),一场大风把这棵桧树摧毁,留下了部分树干。此后,残存的树干也被人们当作神物,一点一点地取走了。道光四年,村民再次修亭纪念桧树,这以后,“桧树村”便被“桧树亭村”所取代。

由于新密市古时候属于郐(桧)国管辖,自古便对“桧”字怀有深厚的感情,并为它赋予了三个读音:国曰桧(kuai,音快)国,诗曰桧风,树称桧(gui,音贵)树,学校名桧(hui,音会)阳书院、桧阳中学。

作者杨建敏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古都学会理事,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新密溱洧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新密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投稿邮箱:

zzwbxmck@163.com

联系电话:

60285599 15188368831

微信:

《郑州晚报·新密播报》

新密播报 韩沛洁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49557 2016-07-01 00:00:00 五 《魅力溱洧》文化专版已与读者见面KeywordPh如果您有好的作品,快快联系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