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X07版:新郑播报 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华第一鼎”
从8000年前穿越而来
“半面之交”
最早说的是记忆力惊人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华第一鼎”
从8000年前穿越而来

“中华第一鼎”

从8000年前穿越而来

■新郑文物精粹之乳钉纹陶鼎

“鼎”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器皿,最早作为炊具出现于中原地区,是农耕文明的代表性器物。1978年,新郑市新村镇裴李岗遗址出土了一件陶鼎,名为乳钉纹陶鼎。该鼎为加砂红陶,侈口尖唇,深腹圆底,底附三条短扁足,腹饰多个扁乳钉,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鼎。

新郑播报 巴明星 通讯员 高沛 文/图

发现于裴李岗遗址

裴李岗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西北约8公里的裴李岗村西,遗址年代距今约8000年,绝对年代早于仰韶文化1000多年。该遗址出土的器物有独具一格的文化面貌,被考古学界命名为“裴李岗文化”。

1977~1979年,裴李岗遗址先后经过4次发掘,共计发掘墓葬114座、陶窑1座、灰坑10余个,以及几处残破的穴居房基;出土各种器物400余件,包括各种石器、陶器、骨器等。该遗址的出土器物具有独特的文化面貌,故被命名为“裴李岗文化”。

“‘乳钉纹陶鼎’就是在这一时期发掘的,这是当时裴李岗人煮饭的一种炊具,该文物在挖掘的时候并没有太多传奇经历,原始社会色彩和纹饰较少,而在这个陶器上发现了乳钉纹,这是原始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体现,这种纹饰在后期筑鼎中得以延续下来,它是鼎文化的早期雏形。”新郑市博物馆馆长杜平安说。

现存于河南博物院

据介绍,这件乳钉纹陶鼎从8000多年前穿越而来,现馆藏于河南博物院,新郑博物馆存放的是其复制品。裴李岗遗址出土的乳钉纹陶鼎,为手工捏制而成,鼎身呈深腹盆形,口沿以下满饰粗疏的乳钉,不仅增加美感,更起到加固器身的作用,这是目前发现时代最为久远的陶鼎。作为实用的炊器,陶鼎多使用夹砂陶,以增强其耐热性。

“最早出土于新郑裴李岗时期的乳钉纹陶鼎是鼎的祖型,有‘中华第一鼎’之称。仰韶文化以后,鼎在中原种类、数量上增多。至仰韶文化中晚期,黄帝铸铜鼎将炊具演变为礼器。《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六贴》:‘黄帝作三鼎,象天、地、人。’《帝王世纪》:‘黄帝作宝鼎,兴封禅。’黄帝筑天、地、人三鼎是为了祭祀天地祖先,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部族昌盛。龙山文化末期,大禹铸九鼎,象征九州,代表国家。周代将鼎的作用提高到至尊地位,周公旦制《周礼》,严格规定了在祭祀和宴享时的用鼎制度,以‘明尊卑,别上下’。鼎成为权力、地位、等级的重要标志。构成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内涵。”杜平安说。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49609 2016-07-01 00:00:00 五 “中华第一鼎”<BR/>从8000年前穿越而来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