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城、古寨…… 听,道李村的传说居然这么多 策划:董占卿 张改华 柴琳琳 执行:张改华 柴琳琳 消失的城中村记忆系列 之 六 道李村位于郑州市西南部,其西临常庄水库,东临贾鲁河,南邻二七区马寨镇湾刘村,北临西流湖办事处小张湾村,属中原区航海西路街道办事处辖区。这个村子虽然不算大,但是传说却十分丰富,历史遗存也较多。去年年底,该村启动城中村改造。为留住村落历史,近日,记者实地探访了一番,村民们讲起以前的故事绘声绘色,有对过去的自豪,更有对未来的期待。 记者 张改华 通讯员 朱佰明 李鹏 文/图 村名来历: “道德第一” 据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李氏家谱》记载,明朝永乐年间,李氏始祖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居到河南郑州西郊。他见这一带土地肥沃,林深叶茂,又离贾鲁河较近,水利资源丰富,就选一方地垛墙筑舍、开荒种地,在此繁衍生息。 时间如梭,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老人年迈体衰,临终前嘱咐其子孙道:“为人处世,道德第一,坑国害民、损德坏良心的事千万不能干。”老人去世后,李氏子孙就依遗训,起村名叫道德李,并将此遗嘱作为李氏家族治家法宝代代相传。后人简称道李,沿用至今。 村民曾修起安吉寨抵御外敌 据传,常庄水库未形成之前,是一道沟壑纵横、丘陵起伏的土岭,土岭上植被茂盛,远远望去好似一条巨龙在此横卧。当地民间还流传着一段古老而又离奇的传说,说这条龙是玉皇大帝派下来护佑此地百姓的,龙尾在新郑的具茨山,因此这里就有了“龙嘴头”之说。 1959年,郑州市修建常庄水库,道李村正处在水库规划区内,于是,道李村被整体搬迁至现常庄水库东侧。有关人员尊重龙嘴头的传说,在规划库区时,将整个龙嘴头保护起来,成了如今常庄水库的一景。 传说龙嘴头附近风调雨顺,可谓种啥收啥。有一年,天大旱,近200天没下过雨,每到子夜十分,龙嘴头附近都会喷吐水雾,使方圆数十里的庄稼没有受影响,尤其是紧邻龙嘴头的道李村,在这一年采摘的杏、桃、梨果都甜得倒牙,成了一块风水宝地。 时间久了,这块风水宝地被圈地为王的诸侯、王贼知道,对其垂涎欲滴,经常来偷袭、骚扰。为抵御他们,道李村的先民们在相传的古城北关西、现常庄水库东南库边筑建一寨,名为安吉寨,现还有残存的寨墙遗址。 为保卫家乡,道李村还出了一位将军。此将身经百战,屡建奇功。只可惜他逝于天灾,先民们为纪念他,将村东边的一条鸿沟起名白将沟。 村庄里的古城故事 在道李村有一段残存的夯土墙,这段夯土墙也承载着一个历史:这里曾经是一座古城。 这座古城规模不小,南到与二七区田河遗址毗邻的常庙村,北到常庄水库泄洪道南岸,东到贾鲁河西岸,西到常庄水库上游贾峪河。古城南北以贾鲁河、贾峪河走势而建,长约2500米,东西长约1500米。此城紧邻两河,南城墙不远处的田河遗址发现的文物证实,早在两三万年以前,先民们已在田河一带繁衍生息。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饶,不仅地势高,而且有“两河”在此穿境,具有军事天然屏障,在此筑墙围城,彰显了先民的智慧。 古城遗址南北跨中原区、二七区两个行政区,归道李村的只有北城墙和东西城墙靠北墙的一小段。早期,村民在城墙顶上种地,1984年开始,用城墙土打砖坯,与古城外迁传说地陷形成的鸿沟也被填平,甚是遗憾。现在,还残存一小段古城墙遗址,处在常庄水库泄洪道南边、贾鲁河西岸,属东城墙,距道李村800余米,城墙横剖面呈梯形,墙基宽10余米,墙顶宽8余米,城墙高5余米,城墙夯层非常清晰,厚薄不等,大约5~8厘米,夯筑的层土很结实,从残存的夯土墙筑墙技法、风貌来看,酷似商城遗址的夯土墙。 这座古城始建于何时?它又为何被湮没在历史长河里?有关人员从传说推测,这座古城围筑、繁盛于汉朝以前至汉初。 去年11月启动城中村改造 道李村是一个自然村,包含4个村民组,土地1200亩(其中可耕地700亩、建设用地300亩、其他用地200亩),之前主要以种植蔬菜、果木、养殖等为业。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6800元,全村常住户350户、常住人口1504人,全村60岁以上老年人201人,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30%赴外地,70%在本地),全村道路4000米(包括老村庄街道)。村内设有图书室、老年活动室、棋牌室,供休闲娱乐的游园有4个,修建两处大型活动广场,面积1000多平方米。绿化道路1000米,全村有各种经营性、企业、商家60多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航海西路街道联合区人劳社保局培训中心在道李村举办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促进了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按照市、区政府规划建设和工作要求, 2015年11月正式启动了道李村城中村改造项目。一个现代化的居住区在不久的将来会矗立在道李村,村民们也都满心期待着新家园,期待着新生活的开始。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