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诸多细节国家档案馆首次披露,让观者十分震慑 主旋律大片的新突破 鲜活厚重的反腐教材 扣人心弦的情节,紧抓观众的神经 7月16日,由河南省纪委、河南省委宣传部联合摄制,郑州报业集团旗下的河南郑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反腐倡廉电影巨制《第一大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映。 说到反腐倡廉,说到主旋律影片,很多人会想到内容枯燥的口号式的“老套路”,而会集陶玉玲、斯琴高娃、侯勇、郑昊、郭广平、邢岷山等实力演员的《第一大案》,却在唱响主旋律的同时,以强大的实力明星阵容、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成为献礼建党95周年主旋律影片中的巨制。在首映后,全国各大院线负责人、百余家媒体记者先睹为快,让我们来看看首批观众是如何评价《第一大案》的。 用智慧守住心中的底线 电影《第一大案》真实再现了我党历史上反腐的典型案例“刘张案”,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用电影语言将历史叙事一气呵成,以艺术的形式诠释了一个严肃的话题: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 影片中,刘青山理直气壮地说:“江山是我打下来的,我吃一点、喝一点又能怎么样?”这句话引人深思。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精神的力量让我们面对危险、磨难时,能够勇于接受挑战,一代又一代的英雄也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所以同样是英雄的刘青山,在面对敌人的枪弹时,勇敢地迎了上去;当敌人把10只竹签钉进他的指头尖里,他没有退让和妥协。然而,曾经如此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最终却被“吃一点、穿一点”销蚀瓦解。 挑战,是一种精神;适应,是一种智慧。刘青山能够经受住生死的考验和挑战,却在优越的物质生活中一点点丧失了底线。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必须认清底线到底在哪里。为什么刘青山和张子善会一步步发展到最后,其实他们身边的人也起着很大的作用。比如,省长夫人居文沛就不知不觉地成了刘青山的“贿赂”桥梁。刘青山给老首长送药,这最初可能是出于一种很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但为了保存这种药品,他又想办法送了一个冰箱。在那个年代,冰箱是极其奢侈的物品,而居文沛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收下了礼物。当然,她有时候也会有一种迷茫,那是一种很复杂的情感,现实中很多人肯定也会有这样的迷茫,所以这部影片对很多人都会是一种警示和警醒。我们必须要不断地思考,面对别人的关心、感谢,甚至是诱惑,我们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也许我们会像省长夫人居文沛一样,迷茫、徘徊,但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那有别于动物的智慧。因为有智慧,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因为有智慧,我们终将确立并守住心中的底线。 并不遥远的警钟 看《第一大案》前,我和有些人的想法一样:我一个工薪阶层的平头小百姓,“贪腐”二字,离我的距离十万八千里呀!甚至会开起玩笑:我倒是想贪啊,就是没机会!可随着大银幕上,革命功臣刘青山从再不吃“硌牙的窝头”开始,一步一步滑向了贪腐的深渊,再难回头。 思细恐极。设身处地来想,如果你在那种情况下,会不会也坚守不住原则的底线?放眼各行各业的所有人,哪怕只是从“吃请”一顿饭开始,从一次违心的话语开始,可能就会慢慢偏离正确的人生航向……社会上出现诸多新时期的“刘张案”:为了巨额利益为赝品做鉴定的文物专家,暴雨来临经不起洪峰的“豆腐渣”工程……每一行、每一业、每个人,其实都面临着“贪腐”的考验。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看完《第一大案》,浮躁的心变得格外沉重。坚硬如铁,也会在潮湿的水汽、在阴暗的雨露下变得锈迹斑斑,何况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看《第一大案》,为自己,为所有的人,敲响了警钟! 对人性的演绎更有警示作用 我被这部主旋律电影的讲述方式深深打动,正如饰演刘青山的郭广平所说,《第一大案》不是程式化、教育式的作品,而是从故事出发,从人性上出发,去做一部真正的电影作品。 从主旋律电影的讲述方式看,这部电影是创新的。过去有些主旋律电影给人以刻板、教条的固有观感,所以在年轻观众群体中不太受欢迎,但《第一大案》去除固化的条框模式,从刘青山个人的变化出发,塑造了多面、立体的人物故事,让观者重新去认识他、感悟他,并从他最后的沦落结局中体会到,法理大于情理,法律高于功绩。 从普通影迷的角度看,这部电影是有口碑、有市场的。首先,细节描述非常到位,比如对刘青山的描写,穿皮草大衣,住别墅,用名厨,厨师的一句无心评价,就能很好地佐证他在享乐主义的路上越走越远。其次,片中大量的事实披露,在主旋律电影中也是不多见的,对年轻人了解那个特殊年代有很大帮助。最后,电影元素多样,既有兄弟情深,又有家国情怀;既突出了主题——打击腐败,警示后人,又加入了很多敌特争斗、情感角力等剧情冲突。 总之,是一部值得看的好电影,尤其是演员的演绎非常到位,有很强的代入感,不会出戏哦。 从食不果腹到锦衣玉食 从抗战英雄到枪下贪犯 头戴水獭皮帽,身穿藏青色呢子大衣,足蹬皮鞋,刘青山死前便是这么一身行头。作为一名在战场上拿枪杆子征服过敌人的英雄,刘青山遗憾地败在了糖衣炮弹的轮轰之下。“砰”“砰”——两声枪响过后,正义的子弹穿过刘青山、张子善的心脏,在冬日枯黄的草地上留下了两摊血迹。那一年,刘青山36岁、张子善38岁,正是年富力强、本可大有作为的年纪。电影不在案件上下重笔墨,而是深度刻画人物内心,让观众切身感受到刘青山和张子善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堕落和贪婪的。 “我刘青山功大于过,罪不至死!”“任何时候,功不能抵过!”这两句对白来自刘青山和陈怀邦,这对有着过命交情的兄弟,在法律面前针锋相对。《第一大案》刷新了人们对以往反腐题材电影的认知,它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现实的真相往往更能让警钟长鸣。 力求还原“刘张案”历史原貌 可以说这是一部反思人的贪婪性的极具主流价值观的影片,以反腐倡廉为主要情节和基调,适度植入反特、悬疑等元素,通过对刘青山、张子善贪腐案的艺术再现,使人们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拒腐防变的坚定决心。 《第一大案》有很多细节都是由国家档案馆首次披露,力求还原刘青山、张子善贪腐案的历史原貌。影片吸引了陶玉玲、侯勇、韩童生、郑昊、郭广平、邢岷山、贡米、居文沛等众多明星参演,演员年龄从30后至90后,足见该影片的明星阵容之强大。 扣人心弦的剧情抓眼球 原本以为这是枯燥的主旋律影片,但观看几分钟后,我发现我错了——扣人心弦的剧情,紧抓观众的神经。片中,兄弟之情、爱国之义,各种情感时而交织、时而矛盾,人生得意时神采奕奕,罪行暴露后追悔狼狈形成鲜明对比。最后,执行枪决时刘青山36岁,人生最宝贵的生命没了……自作孽不可活,幸福在自己的选择中化为乌有,如果当时没有……可是人生没有如果。电影用前车之鉴告诉我们:要把握好前进的方向,坚持心中的正义,坚守人生的价值。 《第一大案》 是鲜活厚重的反腐教材 《第一大案》取材自历史事件,主创人员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力求影片中每一个细节都是对历史的真实还原。影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生动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具有极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该片既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也是一本鲜活厚重的反腐教材,对于当前全党正在开展的党风廉政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正能量的价值观,哪个时代都不会过时。正如编剧谈锐所说:“如果我们用最好的技术、最好的故事、最好的演员,拍摄一部最好的电影,再输入主流价值观,观众便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打动人心的故事与精益求精的技术结合,大气磅礴的巨制与阵容豪华的明星叠加,《第一大案》摒弃了昔日脸谱化、说教式的主旋律电影,变得更接地气。 真实历史再现 让观众感到十分震慑 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在和平环境中,却没有经受住糖衣炮弹的侵袭。片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刘青山在面对自己的罪证时,竟然没有丝毫的悔改之意,还脱口而出:“我刘青山功大于过,罪不至死。”在遭受了糖衣炮弹攻击后的他,居然如此理直气壮地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丢失了身为“抗战英雄”所应有的良知。《第一大案》通过真实的历史场景再现,让观看者十分震慑,起到了警醒的作用,同时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贪污腐败绝不容忍、毫不姑息的态度,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决心和信心。 抵挡得住糖衣炮弹的攻击 《第一大案》讲述了刘青山从功臣到罪人之间的心理变化过程,观看后让人思考良多。 刘青山、张子善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但革命胜利后却认为自己征战多年劳苦功高,于是便滥用职权,骄奢挥霍,终于堕落为罪犯,让人感触颇深。今天面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巨大成绩,更需保持清醒头脑,在诱惑面前把好自己的关,抵挡得住糖衣炮弹的攻击,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郑州报业全媒体记者 苏瑜 左丽慧 孙亚文 谢君锐 陈玺 李潇潇 李怡青 许婷婷 朱琎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