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07版:凡人善举-我身边的道德模范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他创立了“爱心织女团”
情暖环卫工、农民工子女
女婴被弃快餐店
他带回家养了半个月
开栏的话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他创立了“爱心织女团”
情暖环卫工、农民工子女

姓名:苗畬

职务: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教师

他创立了“爱心织女团”

情暖环卫工、农民工子女

苗畬是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的一名教师。2012年,苗畬在巡视课堂时,发现一个小女孩在织围巾,就上去问她:“小妮儿,你这个围巾是给谁织的啊?”女孩儿一脸不屑地说:“给我男朋友织的。” 苗畬当时很震惊,十五六岁的孩子就有男朋友了?该怎么教育她呢?批评、叫家长、处分、退学?但苗畬更深知堵不如疏的道理。于是,苗畬对她说:“你的手艺真不错,我想成立一个‘毛线编织班’,你来当老师行不行?来教更多的人织围巾织帽子,把织的围巾送给更需要关爱和温暖的人。”由此,“爱心织女团”的故事开始了。记者 张改华

“爱心织女团”规模逐渐扩大

在苗畬的带领引导下,毛线编织班的成员很快就达到了20多个。2012年12月14日,第一场雪降临郑州,20多名成员带着她们织的50多条围巾和热水走上街头,为在雪中依然坚持岗位的交通协管员倒上热水,戴上她们亲手织的围巾。那一天,郑州的媒体被这群小姑娘刷屏了。从此,她们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爱心织女团”。

接下来,爱心织女团又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关爱外来务工子女、关爱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的人收到了爱心围巾,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爱心织女团中,成员也逐步增加到50人、80人、100人,而这些孩子也越来越自信、越来越阳光,越来越懂得感恩、懂得帮助同学、懂得关爱师长。

“织女们”为环卫工戴上了会发光的围巾

2013年,一则新闻让爱心织女团所有成员揪心:有两名环卫工人在早上打扫街道时,被车撞倒不幸身亡。肇事司机为自己辩解说,那两名环卫工人在工作的时候没有穿反光衣,其实是因为天气寒冷,这两名工人在反光衣外边又穿了件大衣。

苗畬和同学们在心痛之余也在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围巾不能发光呢?于是“爱心织女团”开启了头脑风暴,经过不计其数的实验,终于,会发光的围巾在2014年诞生了。同年冬至,“爱心织女团”提前准备好饺子,邀请了200多名交通协管员和环卫工来到学校过冬至,并献上了会发光的围巾。那一天,郑州被誉为“最温暖的一座城”。

苗畬兑现承诺:接留守儿童来郑州玩

留守儿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苗畬作为一名教师也不例外。2015年,苗畬放弃暑假,来到商丘一所留守儿童学校里,和孩子们一起上课、吃饭、游戏,哄他们睡觉。在闲聊时,孩子们经常问苗畬:“苗爸爸,郑州是什么样子?郑州美不美?郑州大不大?郑州有什么?” 苗畬只能词穷地回答:“美,大,可漂亮,可好玩。”

一个星期后,苗畬要离开了,几个孩子扑过来抱着他的腿说:“苗爸爸,你把我带走吧,你走了,又没有人管我们了。” 苗畬不舍地告诉他们:“我还会再来,会接你们到郑州去玩。”

苗畬深受触动,回到郑州后就写了个策划书,要组织一场关于留守儿童的夏令营。他众筹了1.3万元,自己又拿出1.7万元,“大美郑州,文化中原”就这样开营了,那些孩子们来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郑州:在河南省博物馆,他们近距离感受了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文化;在科技馆,亲身体验了现代科技的神奇与奥妙……

2016年4月,苗畬的团队牵手留守儿童受邀参加丙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拜祖大典现场朗诵“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学习三拜九叩之礼,践行“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蔼和谐”。苗畬说:“这个道德模范的称号不属于我自己,因为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心存善念,把善念化作善容、善言、善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道德模范。”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55092 2016-07-27 00:00:00 三 他创立了“爱心织女团”<BR/>情暖环卫工、农民工子女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