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5版:大国崛起 工匠精神 上一版3  4下一版
私人定制 看传统理发师如何起范儿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私人定制 看传统理发师如何起范儿
艺发天下李华平:以工匠精神做足男人顶上功夫

你印象里的传统理发店是什么样?

没有华丽的装修和考究的门面,泛黄招牌的室内,是颇有年月的铁制转椅、简朴的长方形镜子,电推子、剪刀、梳子、剃刀等传统工具摆在残旧的桌子上?

你想象中的传统理发师是什么样?

公园里、马路边、小街道、村子里……承载岁月痕迹的剃头挑子,一头是洗头铜盆,下面有个圆桶,内装炭火小炉,座凳旁站着满脸沧桑、一丝不苟的老师傅?

从走街串巷的路边摊,到公私合营的理发店,从发廊到琳琅满目的美发中心,时代巨变中,手艺又快又好的传统理发师傅们一再感慨,剃头不是啥高级活儿, 后继无人前景堪忧。

即使在“最辉煌”的日子里,穿西服、扎领带、外面套上白大褂的国营公司的理发师傅看起来光鲜,能靠手艺引来粉丝无数,然而终究服务的是大众,几大排理发椅,一排摆着数十人的位子,价格自然也高不到哪儿去。

然而,就在传统理发店日渐式微、传统理发师傅和我们渐行渐远的时候,精通于传统手艺的理发师李华平却用工匠精神另辟蹊径,创新了一条高端私人定制的路子,主打传统大刀修面,专为高端成熟男士提供发型设计和理发修面的品质服务。 郑州晚报记者 苏瑜/文 许婷婷/图

探秘:

高档酒店里的私人工作室

刀,宽同身寸,银光闪闪,从顾客颈部的皮肤滑过,一直游弋到脸部。

刃如秋霜,感受到的却是春的暖和惬。

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恰如双龙出水,又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好似月夜偷桃。

时而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时而慢划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让人痒中透爽,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

李华平说,修面是一种享受,就像是女性做面膜一样,除了能把面部的死皮和毛孔里的杂质清理干净,还能带来一种精神的愉悦。

传统理发师傅修面用的是一把大刀。后来的理发师们图方便和卫生,改用一次性刀片的小刀。李华平两把都用。小刀用来刮胡须,大刀用来修面。

“修面不仅仅是把面部的胡须剃掉,其实它更像是一种护理,一种享受,只有小刀和大刀并用,才能把剃须和享受完美结合。”这是李华平从业多年琢磨的精髓。

这里是金水大道旁一家高档、非奢华酒店,毗邻郑东新区CBD。李华平选择在这里开设私人剪发设计工作室,是从方方面面考虑到客人的感受。李华平对目标客户有着清晰准确的定位——40岁到60岁的成功男士。而越是成功、成熟的男士,往往越低调。

工作室不大,视野出奇的好。从15楼的落地窗向外看,金水立交尽收眼底;中州大道蜿蜒而过,“大玉米”亭亭玉立。正对的街角游园,绿意盎然,耸立在旁的高楼大厦和马路上穿梭的汽车,似乎怕人们在此沉溺太久,恰到好处地提醒着你都市的繁华和忙碌。

理发不仅仅是为了把头发剪短,也不仅仅是为了美观,在这里,理发是一整套调节心情的方法。清茶,抚平路途的疲乏;沉香,行气入定,平衡中枢神经;音乐,直抵心灵的路径;按摩,刺激头皮、增加大脑血液供应……这一切的一切,都只为让大脑中枢释放令人愉悦的“化学物质”。

李华平给工作室取名“艺发天下”,价格是传统理发师傅的数十倍,却供不应求。因为,李华平为保证品质,每天只服务3位客人,特殊情况,加个夜班,也不过4位客人。

创新:多元考量服务到极致

在帮顾客修面前,李华平都会当着顾客的面,把小刀的刀片换掉,他称这是视觉心理刺激。轮到用大刀时,则要先在“荡刀布”上荡荡刀。

只见他手腕轻而有力地上下甩动着,牛皮上发出清脆的打磨声。欻、欻、欻、欻,嚓、欻,嚓、欻,嚓、欻……正七反三,十声一组。

老话说,磨刀要轻,荡刀要重。刀磨得好,刀片锋利,刮脸时刀的角度才能掌握好。

但对李华平而言,荡刀还有另外的深意。

他说,除了视觉,他还主动地在服务中植入听觉,有韵律的摩擦声,可以加强客人的身心感受。

李华平总是在客人的每一个表情中,每一句话里,找灵感。比如,有客人说,只要剪完好看,别管十天半月之后是什么样子。于是,李华平剪发时,精确到毫米,每减一毫米都要仔细考量。

点、线、面、空间,依据头发生长的走向,确定好每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的结合点,决定选用何种方式进行裁剪,先“大刀阔斧”地把大致发型轮廓引出来,然后再次洗净,吹干后开始精雕细琢。

“发型在我这里是有生命力的。就像盖房子和装修,框架有了之后,还要进行装修。一个好的发型,必须反复地雕琢,我多做一步,多用一点心,客人回家就会更好打理一些。”

此外,他还精心挑选了8张老照片挂在墙上。那些传统理发师傅的身影带着岁月的痕迹,把一种特殊的情怀氤氲在工作室的每一寸角落里。

有时,我们会被生活中一些平凡却又微妙的事物打动着,一种声音,一个画面,一个场景,生活中那些常被忽略的瞬间,一旦在特定的空间被放大,诗意便来了。

所以,美国颇有声誉的日记体作家、小说家和诗人梅·萨藤说,如果一个人专心致志地瞧一朵花、一块石头、一棵树、草地、白雪、一片浮云,这时启迪性的事物便会发生。

被启迪的李华平,就这样在小小的工作室里,让色、声、香、味、触、法六大通感有机地实现圆融。

蜕变:看农村娃如何成为“军界第一剪”

人的五官是立体的,每个地方都要修,刀又非常锋利,一不小心就会刮到顾客,所以修面对师傅的技术要求就很高。会刮脸不难,难在刮得舒适。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靠的是手腕的“腕力”,因此学徒时期就要练习“摇手”,没有三年工夫是不行的。

李华平只学了一年。其中,有一大半时间还是巧妙地“偷”来的。

李华平是安徽合肥人,对他这个60后农村娃来说,只有两条出路可走,一是考大学,二是当兵。据不完全可靠消息,当时的大学录取比例为15%,李华平成绩并不拔尖,理智地选择了当兵。

新兵连里,勤快、活泼、有眼色的李华平,被来挑勤务兵的首长一眼相中,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彻底变化。

“首长派我去上海一家知名理发店学理发。给了三个月时间。因为勤快,经理特别喜欢我。我就让他给首长说,想学好学精至少要一年时间。”

“传统手艺基本都要学三年才算出师,半年是小工,两年半把基本功练扎实。而我当时,只能靠努力,一年当两年半用。学成回到部队,为了让首长更加满意,我就日复一日地琢磨,手艺不断精进,直到出神入化。”

小李子、李师傅、老李、李老师,称呼的改变是李华平手艺精进之路的见证。

从业30年,他的徒子徒孙上百人,但他仍然坚持自己为客人进行全套服务,包括最基础的洗头。他说,其实洗头是了解客人头型的最好方式。为了琢磨怎样洗好头,他把头部按摩演绎到炉火纯青。

李华平把双手随意摊开,自然形成了一个标准的洗头动作,10个手指肚,恰巧对准头部十个穴位。无论怎样移动,都能顺应经络,摸准穴位。

“只要拥有一种纯粹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是匠人。”前不久,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在其新书《匠人》中如是说。匠心,早已走出手工匠的范畴,成为各个领域里追求专业和极致的代名词。

信仰: 以匠心供奉商业之美

“越是遇到难理的头型,我越是兴奋。每一种头型在我心中都是一个作品,精雕细琢,做出精品,这才能心安。”这种执著,让他有了“军界第一剪”的美誉。再大的首长,也得预约才能排上他的号。

因为要与客人“亲密”接触,不能喝酒,不能吸烟,不能吃葱、蒜等带刺激气味的食物,从18岁入行那天起,李华平就一直遵守着这些传统理发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规范。

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还有个习惯,每天晚上看新闻联播,观察琢磨不同级别领导、不同行业负责人的发型变化。30年如一日。

李华平说,和女人的美不同,男人的发型设计,重在突出内涵和展现精气神。所以他必须通过不停的观察、琢磨,来保持对客人“秒懂”的能力。

借着寒暄之际,他先判断出客人的身份和大概特质,再经过洗发按摩时的接触,和坐定后的观察,身材、头型、颈、肩宽比例及五官已然分析透彻。

“总有一天,我会把我这么多年的心得体会写下来,对自己手艺生涯做个总结。”李华平充满期待。眼神里,满是艺术家们常有的“下一个作品是最好的”意味。

在一切讲求效率、减少成本而尽力获得利益最大化的时代,越来越少的人能守得住本分,以匠心精神去雕琢属于自己生涯的精品。还在坚守的手艺人往往因固执,缓慢,少量,劳作而面临淘汰,虽然这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技艺,对完美的追求。

互联网时代,整个商业社会都充满着浮躁和功利之心,我们极其需要手艺人这种始终如一的品质,这种纯粹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工作的欲望,这种对于匠心的坚守,是古老中国的传承,也是我们原本就温柔敦厚的底子。

李华平用30年的坚守做到了。

尤为难得的是,李华平并不排斥商业化,很显然,他还深刻理解并感悟到了“商业之美”,其实,就本质而言,商业的原点即为人们的敬畏之心。在人们对物质渴望过后,对自然追逐之后,对手艺的追崇,形成一种新的敬畏,李华平所做的,就是在这一敬畏之上,以自己的匠心为供奉,投注一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57986 2016-08-08 00:00:00 一 私人定制 看传统理发师如何起范儿KeywordPh艺发天下李华平:以工匠精神做足男人顶上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