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7版:中牟时报 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牟时报 记忆
黄河远上白云间 打硪号子薄云天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黄河远上白云间 打硪号子薄云天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牟县黄河打硪号子破茧重生
闫西禄向记者展示青石硪
精神矍铄的闫西禄
打硪号子震天吼
闫西禄和他的同伴们

“这边鼓,那边锣,我们河工治黄河……拉起我们的夯哟,嗨嗨那个嗨嗨!”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初冬的一个上午,中牟县北部沿黄地区的万滩镇堤口,寒风凛冽,黄沙荡荡,三五成群的打硪(砸地基或打桩等用的一种工具。通常是一块圆形石头,周围系着几根绳子)汉子,随着领号人喊:“爷们儿齐努力啊!”众接:“嗨呀嗨呀嗨!”领:“拉起咱们的夯哟!”众:“嗨呀嗨呀嗨!”夯硪蓦然拔地而起,风驰从天而降,落下震天动地,大堤上,大学士刘统勋、协办大学士兆惠驰及身后随从无不动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乾隆皇帝降旨命二人驿于黄河施工处杨桥堤口(今万滩镇)治理黄河,构筑堤防。他们以工代赈,广泛动员民工上河堤打硪,打硪活动遂大发展。“黄河打硪号子主要流传在中牟县北部沿黄地区的狼城岗镇、雁鸣湖乡和万滩镇。其中万滩镇较为普遍和流行。”中牟文化研究学者娄继周说。

记者 张朝晖

中牟时报 郭倩楠 梁三喜

通讯员 常艳春 朱宝

于媛媛 樊昊 孙栓有 文/图

中牟黄河打硪(wò)号子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车出中牟县城,一路向北45华里,即是中牟县雁鸣湖镇太平庄村。清朝乾隆年间,村西有一座桥名曰太平桥,该村遂被称之为太平庄。9月3日上午,本报记者来到太平庄村,见到了中牟县黄河打硪号子传承人,今年78岁的闫西禄。1952年,年仅16岁的闫西禄高校毕业后回到家乡,跟随爷爷和父亲就上了黄河大堤,吃洋面(面粉),用洋火(火柴),学习打硪。“那时候没有工程机械,夯实黄河大堤全靠打硪,硪用青石刻成,一般重量在78斤左右,10个人每次打硪两个小时,夯实大堤50米左右,每次夯土30厘米。”说起中牟黄河打硪号子,闫西禄神采飞扬,滔滔不绝,双臂挥舞唱了起来,“一女贤良唱孟姜,二郎担山赶太阳,三人哭活紫荆树,四马投唐小秦王……”

中牟黄河打硪号子是为了统一步调,鼓舞干劲,宣泄情感而演唱的民间歌谣。它旋律朴实,集中地反映了黄河儿女坚毅、粗犷的精神风貌,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中牟黄河打硪号子流传在中牟沿黄的万滩、雁鸣湖、狼城岗等乡镇,以万滩为主。硪是一种类似夯、但又比夯自由的由10人操作砸实地基的劳动工具,主要用于盖房和构筑堤防。打硪号子则是打硪人为了统一步调、统一行动,宣泄情感,鼓足干劲而演唱的一种民歌。

至解放后土改时期,黄河复堤,曾上了120盘硪,绵绵数里。夯打起来,号声、硪声混成一片,场面极为壮观。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除了打堤以外,老百姓盖房,普遍用硪打夯。“到了60年代末,黄河大堤不再使用打硪,青石硪被闲置,黄河打硪号子渐渐消失。现在村里除了60多岁以上的人还多少记得,年轻人都不知道什么是打硪,更别打硪号子了。”闫西禄说。

闫西禄介绍说,中牟黄河打硪号子地域特色突出:无伴奏,为集体齐唱;随劳动节奏,速度基本无变化,较缓慢,有时由一人起头,众人接唱,有时硪与硪之间相互交流,一问一答;号子一般都不长,且以语助词为主,内容、曲调比较简单,音域一般不超过十度,基本为民族五声调式,较多的为宫调式、徵调式,具有清新、明亮、有力的大调色彩,也有的采用商调式和羽调式,优美柔和,富有浓厚的小调特征;在旋律进行中还常用六度、八度,甚至十度的大跳,在塑造音乐形象,加强歌曲表现力方面,倚音,颤音和下滑音的使用,使其民歌风味更加浓厚。

2009年6月,黄河打硪号子被公布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黄河打硪号子彰显人与自然抗争

中牟文化研究学者娄继周先生告诉本报记者,黄河自古多洪泛。远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黄土高原早已是千沟万壑。周期性的泛滥,裹泥带沙,造成广阔而肥沃的冲积平原。河南处于黄河冲出峡谷的特殊位置,处在中游和下游的接合部,我们的先民在与洪水的抗争中,一起劳动、共同协作,渐渐形成有一定节奏、一定规律、一定起伏的声音(号子)。

据《宋史·河渠志》记载:“凡用丁夫数百或千人,杂唱齐挽,积置于卑薄之处,谓之埽岸”,这种“杂唱”就是号子。

治理黄河是造福自然的伟大事业,需要很多人集体劳动,必须统一行动,这就要靠号子指挥。如北宋时做埽,数百人“杂唱”,其目的在于“齐挽”,步调一致才能胜利。现在搂厢时,领号人指挥拉绳,常常喊:“丢这根、拉那根、拿凿子、拴绳……”众人接喊:“嗨!嗨!”动作整齐协调,劳动效果非常好。推枕或推笼时,在“嗨来来”的虚词号子声中,领号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失时机地插入实词。如:“南头,用劲!北头,慢点!”这样协调运作,就能使枕或笼平衡入水,达到预期目的。抬重物时,也靠号子统一步调,使艰巨的任务顺利完成。硪工号子随时指导硪工掌握起落“火候”,行动一致,用力均衡,保持石硪拉得高、落得平、打得狠,确保工程质量。

治黄施工多属重体力劳动,极易疲劳。号子就像戏剧中的锣鼓,鼓舞士气,催人奋进,甚至乐此不疲。

黄河打硪号子金秋时节唱响济南

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解到,为展示中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推动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与传播,鼓励创新和交流,按照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关通知精神,中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精心挑选并组织雁鸣湖太平庄黄河打硪号子打硪队,参加9月下旬在山东济南举办的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民歌大赛。

参赛选定独唱和重唱两个节目。独唱曲目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闫西禄演唱的《桩号》《钉缸号》《号两》,重唱组由闫西禄、鲁玉岐等八人组成,演唱的曲目是《桩号》《宣圈号》《二八号》。

8月3日早上6点,中牟县非遗中心主任王喜爱带领工作人员和电视台记者一同到雁鸣湖太平庄黄河大堤展开参赛曲目录制工作。

在聚光灯和镜头前,13名雁鸣湖太平庄打硪队人员现场进行了“黄河打硪号子”彩排训练。队员们顶烈日冒酷暑,挥汗如雨,高标准严要求,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喊号接号拉辫打硪。一时间,铲土、打硪、叫号、接号整齐有序,场面热闹壮观,各项工作进展异常顺利。

经过一天的努力,完成了独唱和重唱参赛曲目的录制工作。

黄河打硪号子亟须继续挖掘和完善

有学者指出,打硪号子的面世是非常珍贵的。其一,它填补了黄河无号子的空白,丰富和完善了黄河文化;其次,世界史的河流文化一般都是船工号子,而无其他劳动号子,打硪号子的出现填补了世界河流文化的一项空白,是绝无仅有的。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民间音乐价值、文化价值、民族价值和社会价值。

黄河打硪号子是黄河文化中的一支奇葩,是历代黄河河工在治黄实践中用汗水哺育的一项黄河文化,它不仅是治黄实践的浓缩,而且也是推动抗洪抢险施工的力量。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打硪号子面临失传的危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硪已经退出社会生活,会唱打硪号子的人越来越少,如今已经极难寻觅。专家呼吁,黄河打硪号子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亟须保护,亟须继续挖掘和完善,刻不容缓。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68685 2016-09-07 00:00:00 三 黄河远上白云间 打硪号子薄云天KeywordPh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牟县黄河打硪号子破茧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