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08版:中原时报 记忆 上一版3
常庄村:一个村庄的城市表情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常庄村:一个村庄的城市表情
常庄村旧貌
市民活动中心效果图
奥体中心效果图
现代传媒中心效果图
美术档案馆效果图
大剧院效果图

消失的城中村记忆系列 之 13

策划:董占卿 张改华 柴琳琳 执行:张改华 柴琳琳

杂乱的环境,各样的人群,满街的小吃,这是人们对于城中村的初步印象。但真正了解它的人,会明白它凝聚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和一群人的打拼经历。2014年10月,位于中原西路与陇海西路之间的常庄村开始拆迁,这座曾承载了无数蚁族与打工客的城中村,正式成为回忆。

常庄村辖12个村民组,人口3600多人,占地8600多亩。村内高校林立,白求恩医学院、郑州国防科技学校、郑州一中……大大小小的民营企业216家。由于常庄村地理位置优越,随处可以看到这个村子的房客。很多毕业于该村周边学校的学生,至今还记得当年熙熙攘攘的这个名叫常庄的村落。

记者 张改华 通讯员 魏少杰 文/图

昔日辉煌的光辉岁月

李发强是常庄村的老支书,见证了常庄村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他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村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开始包田到户。“那时,耕地已经不多,而村里的人口越来越多,村里就按每家劳力多少分地。后来,耕地越来越少,人们也就无地可种了。”

也就是从无地可种那天开始,常庄村人开始转变思路,一部分人外出打工养家,另一部分人开始经商、办企业。李发强说:“在上世纪90年代,常庄村可是整个郑州西区磨料磨具加工的集散地。不但如此,磨料磨具加工行业以常庄村为中心,辐射周边大李村、赵坡村,带动了一大批民营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成为西郊民营经济体的支柱产业。”

李发强这么形容村里的富裕情况:“在上世纪90年代,要是谁家有一台桑塔纳汽车,那可不得了。但是在我们村,年轻人结婚从来不在外面找婚车,就在我们村里随便一找就有几十台。”

对于常庄村的老一辈人来说,农耕时代的情形越来越成为一种记忆,一些老人仍对往日的时光充满留恋,留恋湿湿土地上淡雅的蔬菜香,留恋一家数代人热热闹闹的旧式生活,也留恋村子产业创造的那段无可比拟的辉煌。

融入城市的下一代

与一些老人的想法相反,年轻人对农耕时代的记忆显然已经很淡薄了。因为从他们记事起,村子里的土地已经很少,加之他们距离真正的城市生活如此之近,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熏陶,让他们对城市生活充满向往。

对于常庄村的年轻人来说,一部分通过升学渠道进入了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一部分未升学的子承父业干起了企业。

34岁的村民周兰英说,2002年,她嫁到了常庄村。“我也是上大学出来的,结婚后许多朋友不解地说:‘怎么找了半天找了一个村里的人结婚啊。’现在旧房子拆了后,家里分了8套房,爱人风趣地跟我说:‘当年,你妈多有战略眼光啊。’常庄村的拆迁改造,确实为我们的后代开创了光明的未来。”

老支书李发强说,房产确实是一笔实实在在的财富,但年轻人不应把此当做依靠,财富不应该成为一种拖累,更是一种动力。可以说,常庄村年轻人的起点比别人高,财富更是他们奋发向上的一种动力。

记住是为了永恒的未来

2013年11月,村口的南水北调运河通水。2014年10月,按照郑州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建设规划,常庄村全域列入规划建设范围。以南水北调运河为线,规划为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的“南核心区”。2015年12月,常庄村境内规划建设的“四个中心”项目奠基。一期开发地块8个,地上总规模约75万平方米。自西向东依次为奥体中心、文博艺术中心、市民活动中心、现代传媒中心。包含奥体中心“一场两馆”、美术档案史志馆、博物馆、大剧院、市民活动中心、演播大厅、广电中心、报业大厦等16个项目。“四个中心”区域还包含约4.9公里长的地下交通环廊和约3.1公里长的地下管廊,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郑州市在公共文化事业方面投入最大的一次项目建设。

因为与城市结缘,所以不管是常庄村农耕时代的过去,还是现代文明的未来,都注定会成为这座城市记忆的一部分,局外人看到了这一点,局内人的常庄村村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李发强说:“在一段时间以内,常庄村还是一个大家庭,宗族关系、集体意识仍还会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来的关系将会逐渐淡薄,他们将更加全方位地融入这座城市。”

“以前人们的村民意识还很强,家族观念较重,在接受新鲜事物方面不如市民。在拆迁过渡期内,村民们都在市内的小区里租房。通过村民在城市的居住,互相交流,互相融合,使村民们的整体文明素质和城市意识都在潜移默化地提高,两者的差距会越来越小。”

常庄村的农村记忆已经渐行渐远,而蓬勃向上的城市表情也正在悄然袭来。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84442 2016-10-26 00:00:00 三 常庄村:一个村庄的城市表情KeywordPh